如果刘禅换成刘邦,诸葛亮换成韩信,张良,萧何,蜀国可以统一吗?
我觉得你这个问题可以这样问:如果刘邦集团穿越到三国时期是否可以统一天下?
韩信,明修栈道,暗度陈仓!统兵以来,无败绩。亥下全歼楚军,天下无敌!不可不谓之兵圣!
萧何,善内政,官拜宰相,西汉开国功臣,个人认为他的主要功绩就是向刘邦保荐了韩信!
张良,张良此人深明韬略,足智多谋,是刘邦集团帐下智囊。
如果拿这三人换下诸葛亮,又有刘邦稳坐后方的话,刘邦政权在三国时期可占人和!
三国时期蜀汉政权占领的地区仅有汉中,巴蜀两地,可扼守险要守之,缺不利于北伐!如果蜀想要一统,就要艰难跨越八百里秦川。刘邦集团在三国时期不占地利!
天时就更不用说了,汉室占了天时,就不会有黄巾之乱,也就更没有后来的三国时代了!
由此可见,刘邦集团出现在三国时期并不能统一天下。这里面包含着天时,地利,人和,等客观因素!最后说一句,历史没有如果!
如果刘禅换成刘邦,诸葛亮换成萧何、张良、韩信,蜀国可以统一三国。但前提是蜀国必须先伐吴,只有取得吴国的所有资源,才能打败曹魏,统一天下。由刘邦亲领大军伐吴,韩信自统一军,张良为军师,水陆并进。由萧何坐镇成都,调和各派关系,供应前线粮草,巩固汉中边防。由鲁王刘理监国,萧何以丞相之职统筹全国军政。但征服东吴也不是一件易事,因蜀国力较少,先锋猛将不多。。。若先伐魏,刘邦、韩信、张良出兵关中,以韩信老谋明修栈道,暗渡陈仓怕行不通。或用子午谷之谋夺取长安,此计也没有多大用,蜀国国力薄弱,兵力不多,勇将也少,占领长安只会受困。魏国兵精粮足,谋士众多,魏主曹睿亲率大军从虎牢关救援关中,司马懿可率荆州之军从武关进军关中,幺雍凉二州有五万兵力,在名将郭淮的率领下可围困长安,蜀军腹背受敌,又无后续援助,很难取胜。。。三国时期与秦末时期情况完全不同,秦末后期刘邦的军事力量还算强大,除项、羽外少有敌手,秦朝已亡,没有国家体制,各地诸侯一盘散沙。刘邦率军直入关中,关中三王是落泊军阀,不是汉军对手,刘邦占领关中,由萧何管理后方,供应军需。刘邦与韩信分兵出武关、涵谷,勇往直前,无后顾之忧,占领中原、河北、山东,只与项羽一决雌雄,最后夺得天下。但曹魏是国家体制,国力远比蜀国强大,正面交锋蜀国是不能取胜的。诸葛亮弃之子午谷之谋不用是正确的,不能夺取长安,他的战略意图在陇西,以陇西为根据地,只有占领陇西,徐徐后进,兵进关中,进取中原才会成功。。。不管是刘邦也好,刘禅也罢,要想统一三国,只有先灭掉东吴,才会有势力打败曹魏,才会一统三国。当然刘邦替代刘禅,韩信、张良、萧何替代诸葛亮,成功的几率要大七成以上,必经是三个臭皮匠,胜过诸葛亮。
我觉得不可能了,天时地利人和都已经不在蜀汉了。
首先刘邦时期虽有楚霸王项羽实力强劲,但是在原来的山东六国地盘上复国的都是一盘散沙,而刘备需要面对的是一个统一北方的强大实力曹魏和占据南方经营累世的孙权。
一个虽然此时秦朝已经灭亡,但关中之地是秦朝的都城所在,富庶程度远超中原其他地方。这时,刘邦不仅拥有巴蜀的大粮仓,而且还占据富饶的关中。但相比起刘备三国时期,汉朝的都城已经东迁到洛阳,关中之地经济已经衰落,是没有办法跟秦末年间相提并论的。
其二,刘邦争天下时,可谓人才济济。运筹帷幄有张良,后勤保障有萧何,统帅三军有韩信。再加上有樊哙、卢绾、周勃、曹参等数十名大将。在当时那个时候,刘邦集团的这些人都是最顶尖的人才。而刘备却相差甚远,虽说有关羽、张飞、赵云等所向披靡的武将,但他们的统帅能力却不强,根本没有办法和楚汉时期的韩信相比较。
其三,在东汉末年三分天下的局势下,刘备虽然割据巴蜀称帝,可刘备的地盘上人口和兵士却是最少的,而敌对的曹魏政权,却占据了大半天下,军事实力和经济实力都是远远超过蜀汉。而楚汉争霸,刘邦虽然面对的是战神项羽,但是经过韩信接二连三的拿下燕、赵、魏、齐等地,可以说刘邦已经拥有的半个天下。再加上许多诸侯的投奔,刘邦集团的势力就更加庞大,打败项羽自然就不在话下。(图片来自网络)
答:不可以。这个答案太简单了,俗话说:换人如换刀。
现在你把人给换了,用400年前的武器,与曹操的新式武器对垒,而且人家马钧不停地发明各种杀伤性武器;特别是羊祜、杜预、王濬的强大水军,多少个韩信够打的?
再说蜀汉唯一能与曹魏较量的诸葛给换掉了,也意味着孔明灯、连弩、馒头、木牛流马、灌溉用水车等等都没有了!
拿什么统一?(马钧的系列发明)
这个命题只论其一,不论其三。虽说刘帮,韩信,箫何三人组合很强,但有以下几点应注意。第一,蜀国占地小,向外扩展不容易,将少兵寡,地形交通给战争带来不便,且后勤补助跟不上。第二,曹操是政治家,军事家,并在发展经济上是三国中最好的,且谋士成群,战将如云,挟天子以令诸侯,占了天时地利人和。不好打!第三,东边还有吴国,江东六郡,君臣齐心,百姓拥护,对蜀国也是虎视眈眈。这种情况,不是换新的领导集团就能成功的。
诸葛亮遗命杨仪掌军,是真的吗?
“诸葛一生唯谨慎”,“事无巨细,必躬亲之”,作为执掌蜀汉军政大权的丞相,把所有的大事小事全揽于几身,这有几个弊端,1、在民间被神化的诸葛亮毕竟是人不是神,既然是人就不可能面面俱到,必然出现误判误断,后期的诸葛亮失误迭出,这是最根本的原因。2、事必躬亲必然造成操劳过度、身体透支、积劳成疾,诸葛亮于53岁病逝,过早夭折,导致蜀汉最早灭国。3、对人才的后续机制和选拔上造成压制。我只要在回答三国问题时基本都要提到,在魏、蜀、吴三足鼎立时,在蜀汉最强盛的时期,它的人才数量、质量、后备等等都是三国中最弱的,基本上都是捉襟见肘,临时抓丁。
以上是这道问题的前提。事实上,诸葛亮在临终前肯定有时间留下文字命令给魏延,并且很有可能安排得很到位,但是他确实太谨慎了,因为他知道魏延的能力,担心他身后没有人能节制魏延,所以安排与魏延长期不和的长史杨仪(这个人也不是什么好人,诸葛亮在任用重要职务时确实失误太大太多,这些问题我们以后有机会再讲)、司马费祎、护军姜维等作退军节度,命魏延断后、姜维次之,杨仪领中军,如若魏延不听号令,大军自行安排撤退。这个安排逼迫魏延与杨仪交恶被斩,夷灭三族,蜀汉失去了后期最优秀的将领。诸葛亮逝后,杨仪派费祎去魏延处试探魏延的意图,魏延这个人前面我们讲过,也是个像关羽一样有谋略,有能力、高傲、不合群的主儿,哪里还会听杨仪的命令!他说“丞相虽亡,吾自见在,自当率军击贼,岂何为人死废天下之事邪?且我魏延是何人,哪可能为杨仪所指挥,做断后的将领!既然魏延不干,杨仪就听诸葛亮的生前安排撤军,这下魏延又不干了,直接率所部跑到杨仪所率大军的前面烧绝阁道,阻扰大军回撤。所以杨仪,魏延都上书后主刘禅裁定谁是谁非,刘禅问侍中董允,留府长史蒋琬究竟什么情况?因为魏延平时太高傲,太得罪人,两人就报告刘禅,保杨仪而说魏延造反,这下好了,魏延自己把自己除脱了,还捎带上自己的三族。
这些基本是根据陈寿《三国志》中的记叙而来,历史的进程有一定的偶然性,但绝对是必然性起主导作用,而个人的行为在其中也有一些因素,还是那句老话“金无足赤,人无完人”。我们只有总结古人的得失经验以此鞭策!
谢谢大家阅读,欢迎交流互动,关注头条号--民声杂谈
OK,本文到此结束,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了解更多关于刘禅单挑韩信出装攻略的信息可以在站内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