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游网

韩信(韩信之死的历史真相)

其实韩信的问题并不复杂,但是又很多的朋友都不太了解韩信,因此呢,今天小编就来为大家分享韩信的一些知识,希望可以帮助到大家,下面我们一起来看看这个问题的分析吧!
  1. 韩信的详细简介?
  2. 与刘邦有不杀之约的韩信,最终是怎样被诛杀的?

韩信的详细简介?

韩信,出生于约公元前231年,死于公元前196年,淮阴(淮阴是今江苏省淮安市淮安区)人。早年韩信遭受胯下之辱,后来被刘邦赏识,成为西汉开国功臣,是军事家,兵家四圣之一,汉初三杰之一,中国军事思想“兵权谋家”的代表人物,被后人奉为“兵仙”、“神帅”。刘邦彭城兵败后,韩信破楚军于京、索间,先后平定魏,代,赵,燕四国,东击齐,南灭楚于垓下,名闻海内,威震天下,被封为楚王。后因功高震主,在公元前196年被吕后诛杀。作为军事理论家,他与张良整理兵书、序次兵法,并著有《韩信》兵法三篇

与刘邦有不杀之约的韩信,最终是怎样被诛杀的?

韩信之死可以说是太冤了,一代军事家,在战场上指挥灭齐国七十多座城,垓下大破项羽,最终惨死在长乐宫,这不是谋反原因,而是宫廷之中政治争斗,谋反只是个理由。当年,蒯通劝其两次起兵自立为王,形成项,刘,韩,三国对峙,他却因为自己功劳大,认为刘邦不会杀他,太相信刘邦,没有造反。

其实当他从王削到侯就应该做好准备造反,应该明确早晚都会杀自己可惜还是没有动,没收兵权之后要造反还不是飞蛾扑火?这一切的原因在于韩信态度本身就不坚定,没有自危意识。而韩信军事方面太厉害了,刘邦有所害怕,自已百年之后,刘邦为了自己后代,必须除掉韩信,韩信功成名退也不行,韩信之死是注定的。 虽然韩信曾经有功于汉朝,刘邦许他“三不杀”,意思是无论以后韩信做过什么,能看见天空的地方,汉朝就不杀韩信;能看见大地的地方,汉朝也不杀韩信;任何属于汉朝的铁器(或言兵刃)不能用来杀韩信。结果现实是残酷的,韩信什么都没干,就被吕后害死了。 杀韩信时吕后戏谑的说:“你韩信既然有三不杀,那我就杀你个三不见。”便用笼子把韩信关起来,蒙上黑布,使他看不见天看不见地,然后指使一群宫女拿着削尖的竹子把他捅死了。所谓三齐王五不死根本就是民间传说子虚乌有,不过刘邦可能是对韩信做过类似免死金牌丹书铁券的承诺,可是有什么用呢? 明朝的朱元璋发了好多丹书铁券,但是有丹书铁券的人大部分都被朱元璋杀掉了。生与死都是皇帝一句话的事,不会因为一块牌子改变。吕后杀韩信的时候,刘邦不在长安,也并不知情。后来刘邦得知韩信死了,《史记》上写的很传神“且喜且怜之”。

刘邦没有直接杀韩信,真正动手的是吕后。

电视剧《楚汉传奇》里拍过这段,吕后对韩信说,我知道皇上跟你的约定:“见天不杀,见地不杀,见刀不杀。”萧何用计将韩信骗入长乐宫钟室,一群宫女用麻袋把他套头,然后棒杀。这非常残忍,堂堂一代战神,帮刘邦灭掉项羽的最大功臣,居然死得如此窝囊。

韩信(韩信之死的历史真相)

韩信的是如何死的,正史没有详细记载,这一段情节,其实是按照流传野史拍的。虽然不是正史,也八九不离十了,因为汉朝的史官是不敢正儿八经地记载,淮阴侯韩信是如何被开国皇后做掉的。

《史记》记载,刘邦带兵去平陈豨之叛,回来接到韩信的死讯后“且喜且怜之”,其实“喜”还是比较多一点的。不杀韩信,刘邦难以安枕。虽说吕后是执行人,这肯定是得到他的授意。

可怜当年王过齐、楚两地的韩信,就这么死于妇人之手。他临终遗言是:

“吾悔不用蒯通之计,乃为儿女子所诈,岂非天哉!”

韩信被夷三族,父母妻亲族统统被剿灭。这就是斩草除根,后来太史公为他做传,半点跟他有关的家族资料都找不到,所以在《史记· 淮阴侯列传》里,韩信看上去是个无父无母无根无凭的人,像是天上掉下来的一样。

关于“三不杀”的说法历史上一直存在争议,其大致意思是汉高祖刘邦曾经允诺韩信:“见天不杀、见地不杀、见金(金属)不杀”。什么意思呢?就是看得见天地的地方不杀,看得见金属器(武器)不杀。人立足于天地之间,怎么可能不见天地?难道悬浮在半空?换言之,这等于就是刘邦颁给韩信的一块“免死金牌”。

但这不过就是刘邦需要韩信为自己打天下时笼络韩信所用的手段而已,刘邦这个人是出了名没有底线,说过的话,转头就能不认账。在韩信打下齐国、逼刘邦封自己为“假齐王”时,实际上就已经触碰了刘邦心底的红线了。但是,刘邦碍于形势,不得不对韩信予以忍让并继续笼络,直接给韩信封为了齐王。但是,梁子算是结下了。

楚汉之争结束之后,韩信又私自接纳了项羽麾下的大将钟离昧,让刘邦更加起疑:“韩信想要干什么?”虽然韩信在闻讯后“经理乱投医”——杀了钟离昧向刘邦表忠心,但是刘邦心中已然对韩信动了杀机。但是,彼时异姓诸侯王势力尚未被剪除,杀了韩信会让其他异姓诸侯王有“唇亡齿寒”之感,甚至可能逼他们铤而走险。加之刘邦对韩信有“三不杀”之约,最终刘邦暂时放弃了杀韩信的念头,利用出游做梦之机一举拿下了韩信。然后,假惺惺赦免了韩信,将其由楚王降为了淮阴侯,“半幽禁”于其长安府邸。

但是,刘邦此举是迫于无奈,他内心根本不放心韩信。在燕王臧荼、韩王信等人“谋逆”之后,刘邦对韩信、彭越、英布等人也越来越不放心。就在这个时候,陈豨又在代地举起了反叛大旗。而在长安的韩信也坐不住了,私下里个陈豨玩起了暧昧,企图利用陈豨东山再起,再次犯了刘邦的大忌。彼时,刘邦在平乱军中、无暇他顾,加之不想担负诛杀功臣的恶名,诛杀韩信的任务便落到了吕后头上。很多人说是吕后杀死了韩信,与刘邦无关。但是,不要忘了,彼时的吕后并不是汉惠帝时期和汉惠帝去世之后的吕后,要诛杀曾经的异姓诸侯王、在位的列侯,吕后无论如何也是绕不开刘邦的。换言之,要杀韩信的就是刘邦,吕后只不过充当了杀手的角色而已。

在利用萧何诱捕韩信之后,吕后遇到了一个难题,那就是刘邦的“三不杀”。虽然刘邦那句话只是拉拢手段,但是彼时刘邦地位不同了,他已经君临天下,君无戏言!吕后的确是个人才,为了不违背刘邦的“诺言”,吕后居然让人把韩信用黑布袋套起来吊在了暗室之中,让韩信“不见天、不见地”。那么,“不见金”又如何解决呢?吕后不愧是吕后,居然让人用削尖了的竹棍儿捅死了韩信!一代战神韩信就这样屈辱地丢掉了性命,而刘邦的那句“诺言”仍然有效……也难怪韩信临终前说出了“悔不听蒯彻之言”。古人常言“与寻常人交,共富贵易、共患难难;与天子交,共患难易、共富贵难”,不是没有道理。

OK,本文到此结束,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了解更多关于韩信的信息可以在站内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