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国一统六国两大战神,白起赐死,王翦如何安享晚年?
白起能力的确厉害,但他却不顾秦昭王的面子,对已经预见到的战争结果,只表达自己的意见,没有把秦昭王的面子放在重点,致使秦昭王恼羞成怒。
白起认为伐赵之战必败,为什么还要伐呢?但秦昭王让他去,白起却不去,这是抗旨不尊,这只是其一。以秦昭王刚愎自用的性格,非常要面子。白起却只是从军事上预言战争结果,却没想到秦昭王并不愿手下将领预言如此之准。你白起什么都预言了,要我秦昭王有何用?因此,白起必被杀。
白起的例子,想必王翦看得一清二楚,白起间接给王翦当了一把老师。且不说王翦与白起军事能相差多少,但在揣摩帝王的心理上,王翦要胜过白起。当秦始皇派王翦出征楚国时,王翦要房子要地。他手下人不明白,就问他:“为何要这些?”王翦说了句话:“大王生性多疑,刚愎自用,如果我不表现出贪财,他能放心60万大军交给我?”就单凭这句话,王翦就比白起聪明多了。古代有句俗话说:“伴君如伴虎”。作为臣子忠君报国理所应当,但也应该照顾当朝皇帝的面子,如果这一点做不到,杀机随时就到。不得不承认王翦的用兵之道,保全性命之策很适用。
战功太高一直都是古代武将们的问题之一,可领百万兵的韩信被吕后所杀,朱元璋更是做了“蓝玉”案,杀了数万人,任何一个君王都不想要有人威胁自己的皇位,也不希望开国功臣影响自己下一代,而白起就像是“许攸”王翦就很好的认清自己定位
白起和王翦是只相隔数十年的两代大将,白起一生攻城七十于座,在其兵刃下俯首的敌人达到了一百五十多万人,得了个杀神的称呼,但因为当时的秦国实力积蓄不够,白起还是没有为秦国拿下任何国家。
而王翦虽然在战场上的成果没有白起那么多,但自己拿下了三个国家,其子拿下了两个国家,可以说在当时尚武的秦国,父子二人的功劳都是一人之下万人之上了,所以将白起与王翦等人并列也属于“同等级”人物
白起是秦昭襄王时期的名将,而王翦是始皇帝手下的大将,两个人都面临过同样的境遇,但两个人的选择却恰恰相反,我想这也是两个人结局不一样的原因之一。
白起的死因
白起在长平之战后,曾经向秦昭襄王请命率领大军乘着赵国虚弱的时候一举奠定国战,但秦昭襄王却拒绝了这个要求,直到半年之后,秦昭襄王要求白起重新向赵国发起灭国之战。
但白起自己也知道,已经失去了攻赵的机会,现在攻赵比如失败,于是托病不起,秦昭襄王没办法只好拍了其他大将前去,结果也和白起预测的那样,陷入了胶着,甚至无法支撑,于是秦昭襄王再次“请求”白起出发,但白起还是落了秦昭襄王这个面子,后来甚至因为战事的失利还讽刺了秦王,秦王无奈,看着前线的战事不断失利,只能强令白起出发,在走到高邮时,秦王赐死了白起。
王翦目睹了白起之后的高情商
王翦与白起两个人并没有相距太远,只有几十年的时间,所以当王翦遇到了白起一样的事情之后,王翦的应对就高情商多了,韩赵魏三国被灭之后,接下来就是怎么灭楚,但王翦推脱需要六十万的兵马才可以将其打败,于是秦始皇找了只要二十万兵马的李信来攻楚,结果自然没有攻下来。
于是秦始皇再次找了王翦,这时候的王翦虽然同意出战,但向始皇帝索要了很多的财务,始皇帝给足之后才最终出战,并且在战争胜利之后,丝毫没有持功而骄,和儿子两个人马上就解甲归田了,成为了秦国的侯王。
和白起不一样的是,王翦始终都在给秦始皇一个信号“我只想要钱,别的我不要”的思想,而白起虽然可能与秦昭襄王在之前有一定的信任,但在白起的不断挖苦和秦昭襄王的猜忌中被消耗,最终导致了被赐死,和三国许攸何其相似?
感谢阅读,评论区交流不同意见,欢迎关注老把头,带你拨开历史迷雾,以客观角度观看历史发展。
分享历史知识,解答你的历史问题,洞悉历史背后的精彩,欢迎关注我。
白起被赐死,是他咎由自取。主要是因为他没有大局观,置国家危难于不顾,秦昭王需要他挺身而出的时候,他却在旁边看笑话;他的个人修为有限,破坏国家的纪律,不听王命,在组织中已经有了反面作用。
而王翦正好与白起相反,深谙韬晦为臣之道,事情做得让秦王嬴政踏实而放心。
前227年,在荆轲刺秦王之后,嬴政派王翦攻灭燕国,王翦回来之后,立马去主动交出兵权。王翦这是深谙为臣之道,他如果手握兵权不放,又身负灭赵灭燕的大名,这难免让秦王对他不放心。他完成秦王交给的任务就主动交出兵权,显得自己依然是秦王的一把利刃,能保证可用、好用、放心用。
后来,在李信扬言20万兵马灭楚的计划失败后,秦王嬴政又启用王翦。前224年,王翦依然像第一次那样,提出非60万大军不可,秦王答应了。于是,王翦在出征前以及出征路上,开始了一系列精彩的表演。
一开始,王翦就向秦王索要了很多良田美宅,秦王一一答应了,王翦才同意出兵。大军出发没走多远,途中又先后多次派人返回去向秦王索要土地财物,向秦王“请美田宅园池甚众”、“以请田宅为子孙业耳”;出关前,又连续五次求赐美田。
王翦这个老戏骨的入戏表演,把他的部下和秦王身边重臣都给迷惑了。秦王身边大臣说他这是对秦王“趁火打劫”,他的部下担心王翦要的太多,会惹怒秦王。
王翦这才向心腹说明自己的用意。原来秦王生性多疑,如今秦王可以说是把全国军队都交给王翦了,万一此时秦王担心王翦拥兵自立,怎么办?有了这个担心之后,日后再有人进几句谗言,后方掣肘,那灭楚之战也没法打了。因此,唯有多要钱财,显得自己胸无大志;同时有了贪财的名声,也不会有什么号召力,想要造反也无人跟随。所以,他这一路上屡次催促要钱要地要秦王保证,就是为了消除秦王对他拥兵自立的疑惧。
后来,王翦在攻灭楚国之后,立即交出兵权,而且无论秦王怎么劝他都要彻底隐退,从而得以善终。
功臣与皇帝的“恐惧--猜疑”链,被王翦用恪守为臣之道破解。
后世萧何、郭子仪的为臣之道,可以与王翦媲美。
(完)
战国有四大名将,白起和王翦就是这其中两个,两个人还都是秦国人,不过两位战神相隔了几十年的时间,而且白起的死也为王翦提供了经验。白起是被亲昭襄王赐死的,而王翦在秦始皇时期却得以终老,这是为什么呢?
白起居功自傲,得罪了不该得罪的人。
一说到白起,大家就会想到长平之战。对于赵国来说,这一战几乎就是灭国之战。白起坑杀了赵国四十万降卒,这对赵国来说是致命的。可是这个时候秦国的丞相范雎心里不高兴了,因为白起如果灭了赵国,一定能够拜将封侯,官位肯定在自己之上。
所以范雎告诉秦昭襄王,现在还不是灭亡赵国的时候,所以秦昭襄王便让白起放弃了攻打赵国的计划。白起知道错过这次机会,下次就很难了。白起知道是范雎使绊子,从此记恨上了范雎。果然等到下次秦军出师对付赵国的时候,赵国人同仇敌忾,将秦军击败。
此刻秦王再次命令白起出征的时候,白起却推辞不去,一连几次都是如此。白起心里清楚,自己出征,赵国人更加怨恨,这一战势必很艰难,所以还不如不去。范雎就进谗言说白起居功自傲,结果就被亲昭襄王给赐死了。
王翦平定三国,说什么也不肯带兵了。
王翦也是战国名将之一,他在秦始皇一统天下的过程中,起到了最重要的作用。在灭亡赵国、燕国时出力最多。立下如此赫赫战功以后,王翦主动退隐。
因为当时他和他儿子王贲手里握有重权,两人都比较荣耀的情况下,绝对会遭到他人的妒忌。为了不重蹈白起的覆辙,王翦选择主动交出了军权。可惜后来带兵攻打楚国的李信出师不利,二十万大军差点全军覆没。
秦始皇终于还是请王翦出山,于是王翦带着六十万大军,横扫整个楚国。这一战实在是太惊险,战后的王翦立刻交出了军权。秦始皇还希望王翦带兵,可是王翦说什么也不肯了。他的态度让秦始皇非常满意,最终王翦得以善终。
王翦为人处世十分周到,四任丞相对他都比较敬重。
要是说白起命犯小人的话,我觉得不太合适。因为范雎做丞相的时候,王翦也是大将。可是范雎对王翦却十分尊重。不仅范雎如此,后来的吕不韦对王翦也十分尊重。
这就比较奇怪了,难道王翦身份比白起特别一些吗?当然不是,主要还是因为王翦做事有分寸,而且给足了这些丞相们面子。丞相们不懂打仗,但是在秦国开疆拓土的过程中,他们也想发挥自己充分的力量。
于是王翦总是会询问丞相们的建议,时不时会在秦王面前提起丞相们的功劳。这下子几任丞相就十分受用了,一个个对王翦十分尊重。至于白起,一直就想着立功,立下大功以后,认为天底下就他最厉害。所以他压根就没打算理睬这些丞相,范雎自然不会给他好果子吃了。
王翦绝不贪功,功成身退这一点比白起要做得周到。
王翦最出色的不是战功,而是不贪图功劳。反正这一仗是自己打赢的,不管怎么篡改历史也不可能抹杀这一点,所以王翦觉得自己该有的全都拥有了,也就没必要去争取更多功劳和虚名了。
早在平定三晋的时候,王翦就已经想要退休了。要不是秦始皇来求他,他也不会再次出山灭楚。灭了楚国以后,王翦什么功劳也不要,主动功成身退,这使得秦国上下对他都佩服得很。秦始皇为此也十分感动,认为王翦不仅是战神,而且十分厚道。
白起就不同了,他是比较贪功的,他为秦国服务了三十年时间,始终都想把军权牢牢掌握在自己的手里。等到遭到亲昭襄王冷落以后,他就比较生气,对秦王不理不睬,这才酿成了他最后的结局。
总结:白起贪功自傲,王翦处事周到且不贪功。
- 白起位秦国服务了三十年时间,几乎灭亡赵国,却因为范雎在秦王面前进谗言,最终使得白起被秦王赐死。
- 王翦平定了三国以后,说什么也不肯带兵了,使得秦始皇对王翦非常放心。
- 王翦为人处世要比白起强得多,他对丞相们十分恭敬,从而换来了丞相们对他的恭敬,所以在朝中没有人会说他的闲话。
- 王翦不会贪功,打完仗以后,他便想着功成身退,而白起则不是这样,他认为仗他必须要不断建功立业,甚至为此而生秦王的气,最终被赐死也是情有可原的。
白起和王翦,两个人都是秦国不世名将,为秦国一统江山,先后付出了重要的贡献。可惜因为处事风格的不同,导致了白起和王翦的结局差别如此之大。
关于本次坦克之王白起,如何打造不死战神的问题分享到这里就结束了,如果解决了您的问题,我们非常高兴,了解更多信息可以在站内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