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游网

孙策(孙策和孙权是什么关系?)

大家好,感谢邀请,今天来为大家分享一下孙策的一些困惑,大家要是还不太明白的话,也没有关系,因为接下来将为大家详细分享,希望可以帮助到大家,解决大家的问题,下面就开始吧!
  1. 于吉是三国中一位得道的老神仙,孙策为何要置他死地?作者有何深意?

于吉是三国中一位得道的老神仙,孙策为何要置他死地?作者有何深意?

三国是一卷波澜壮阔的人物群像绘,无论真实还是虚构的人物,他们每个角色都是这汪洋中的一捧浪花,这些传说让三国史之中的很大一部分脱离了正经文字的牢笼化作演义,也让其时甚至是多少年代后的人们的思想可以从束缚之中得到解放,创造出数不清的玄妙故事。

而这其中就不得不提到于吉这个玄妙的人物!

在三国演义之中,于吉是一个道士,更是人们口中的老神仙!书中言其在吴郡、会稽一带为百姓治病,甚得人心。可偏偏这样的一个人,却不得孙策喜爱,甚至评价其“此子妖妄,能幻惑众心,远使诸将不复相顾君臣之礼,尽委策下楼拜之,不可不除也。”最终还是被孙策杀死。

那么许多人都会有疑问,为何孙策就容不下这个百姓口中的老神仙呢?想解答这个问题,就需要分析孙策的实际心理。据《江表传》记载,“时有道士琅邪于吉,先寓居东方,往来吴会,立精舍,烧香读道书,制作符水以治病,吴会人多事之。”

按照记载,于吉本是琅琊人,在抵达江东以后,经常免费施舍符水,替穷苦百姓治病。随着时间推移,他在民间的威望也越来越高,很多人甚至还抛家舍业地跟在他身边。

他的威望高到了什么地步呢?“时人皆知于吉,而不知孙策。”渐渐的,孙策心中必然会对于吉生出忌惮之心。在他有勇有谋的外表之下,实还藏着一颗妒忌之心,而这也是大多数的领导者容易产生的状态,在其位忧其事!

所以才有孙策定然要处死于吉的事情,但是真实的历史上又是如此吗?事实上历史上确确实实有于吉此人,而且本身也是道教发展之中,一个至关重要的人物。

甚至说他有可能影响了整个三国的进程也不为过!要知道,三国的起源就是由于黄巾贼的暴乱,而早在汉顺帝时于吉已在民间传道。这两件事情有什么关系呢?首先于吉他的道,同张角一样叫太平道。而张角自称的“太平道”,宗旨就出自《太平清领书》。

我们这时候再看一下,《太平清领书》又名《太平经》,相传正是由神人授予方士于吉的东汉道教太平道典籍,其成书于东汉中晚期,共170卷。

从这里来看,也就是说张角这个黄巾军的领袖所传播的教义,正是脱胎于于吉应该散播的《太平经》!当然还有人说于吉本身就是《太平经》的作者。不过从内容看,《太平经》并非出于一时一人之手。书中“真人”和“天师”互相问答,汇集《太平经》的人,应是真人或其传人,把天师所授的道书,连同问答记录编集成书。

也就是说于吉应该是一个得到此经的布道者,而他也确确实实凭借对于道的理解,走上了和张角不同的道路,在他传授的《太平经》中,涉及天地、阴阳、五行、十支、灾异、神仙等。可以说重新构筑了早期道教的“天人合一”思想;以阴阳五行学说勾勒了一个理想社会图景,提出了一套“无为而无不为”统治术;提出了修道的教徒的修身养性术;提出了财产共有、自食其力的善恶报应观念,指出只有人们信修正道,方可断除灾异而得道成仙;也反映了平均主义和平等理想的朴素民本思想。

而正是这样一个理念,让于吉得以成为了历史之中,得到人们认可的人物。

只不过历史之中的蛛丝马迹,也说明于至大约九十多岁时候,还是被孙策所杀。而这样的事实在当时是很不得人心的,所以孙策死后,就产生了于吉索命的神话,还说于吉的尸体半夜就不见了等等。更是最终成为了三国演义之中充满玄幻色彩的精彩片段!

我是人者仁义也,用正史说三国。

于吉在历史上上的记载主要见于《江表传》和《志林》:只能大概推测于吉是琅琊人,和诸葛亮出生一个地方,他是从中原来到江东的一个道士,在吴郡和会稽郡两个地区十分有名望,传闻于吉是汉顺帝时期的人物,他曾经在曲阳泉水旁边得到了一本道书,这就是著名的《太平青领道》,到了三国时期他已经百岁了,于吉在吴郡和会稽郡传道的时候,所从事的还是张角的那一套制作符水治病,在吴郡和会稽郡有非常多的信徒,当时孙策曾经在郡楼里大宴宾客,于吉穿着华贵的衣服,手持一手杖,来到郡楼门下,当时很多人前去拜见于吉,掌管礼仪的人不能够禁止,这引得孙策大怒,最终孙策收押于吉,于是大批人拍自己的老婆老妈到孙策的母亲吴夫人面前求情,吴夫人就劝谏孙策不可杀于吉,诸位将领也向孙策求情,最终孙策引用张津的故事,孙策说张津担任交州刺史时,废除汉家制度和儒家经典,跑去烧香读道书,最后被蛮夷所杀。所以孙策坚持杀死于吉,但是于吉的信徒认为于吉只是尸解,继续信教求福。不过这个故事有漏洞,因为张津在建安六年依旧健在,孙策去世于建安五年,这导致这个记载说不过去。

另一个记载来自于《搜神记》,按照搜神记的说法,是孙策准备渡江攻打许昌的时候,当时和于吉一起,但是那个时候十分干旱少雨,孙策督促士兵赶快催动船只运兵,有一天孙策起早了,看见将士都在于吉的那个地方,孙策大怒,于是派人收押于吉,于吉带来之后,孙策问于吉:“天气干旱缺少雨水导致运兵困难,不知道什么时候能够渡过长江,你不和我同甘共苦,反而在军中散布传教,我要除掉你。”于是孙策把于吉绑在地上暴晒,让他请雨,一旦有雨水,就放了他,没有雨水就杀了他。但是不久就下起了大雨,当时的将士十分欢喜,以为于吉必得原谅,但是没有想到是孙策杀了于吉,将士哀伤于吉于是埋藏于吉,但是第二天前去看的时候,尸体已经不见了。

这两段记载都是虚虚实实,但是能够确定的是孙策杀死了于吉。

孙策为什么如此讨厌于吉?

这实际上汉朝时期的黄巾起义有关系,东汉末年是中国原始道教的形成期,主要形成了五斗米教和太平道,其中太平道来自于《太平经》,《太平经》倡导仁治,它认为只有君王实行仁政,天下才会太平,君王实行仁德,天下才会仁治,《太平经》希望君王以人为本,不要用严刑峻法来打压人民,这在东汉末年天下民不聊生的情况下,对民众有着很大的吸引力,张角以太平道为根基,设置组织来管理太平道使得大批太平道教徒形成战斗力,这就是东汉末年的黄巾起义,这次起义对于东汉的冲击十分大,直接瓦解了东汉政府的统治。

而孙策的父亲孙坚就是镇压黄巾起义发家的,这对于孙策来说,影响很大。张角不过凭借传教,就有了百万信徒,张角和黄巾起义失败之后,陆续出现大批打着黄巾起义旗号的起义军横行关东,对于久在中原,之后在袁术旗下征战的孙策影响也十分大,所以于吉以太平道传教,在东吴的统治核心区域吴郡和会稽郡大肆传播,仿佛另一个张角再次出现在江东,这如何不令孙策感到担心害怕。所以才会有孙策杀死于吉的事情。

于吉是东汉末年道家黄老学派的代表人物。根据史料记载,于吉是琅琊郡人,先前经常在吴地一带学道、布道,以符水为百姓治病;因此,于吉在吴地有很高的威望,被誉为活神仙。

孙策杀于吉在历史上是真实存在的,并不是演义小说中作者凭空杜撰的,不过在历史上孙策杀于吉没有演义小说中那么绘声绘色而已。

在孙策看来,有一万个理由要杀于吉,因为于吉太可怕了。

孙策(孙策和孙权是什么关系?)

孙策初平江东,士族心中不服,就出现了郭嘉预言中的许贡门客刺杀事件。大伤尚未痊愈的孙策,正在于群臣在城门楼上聚会。于吉穿着盛装前来,端着一个漆画的小匣子,说是“仙人铧”。参加宴会的将军、宾客有三分之二都跑下楼去参拜,甚至负责执掌礼仪的官员大声呵斥都禁止不了。

孙策当场就大怒,将于吉关进了监牢。然而这个将军、大臣回家让自己老婆进宫找吴国太告状,请求放掉于吉。孙策嘴上说:于吉是妖人,蛊惑人心,竟然让大臣、将军们不顾君臣之礼,前去参拜,因此要杀掉。

其实孙策心中估计更多想的是,于吉太可怕了,在强大的武力面前,江东士族们依然敢于反抗自己的统治,而于吉一个小小的道士,竟然比自己深得民心。孙策杀于吉,与其说是嫉妒,还不如说是忌惮。一个道士在民间的小恩小惠,造成的影响力,远远高于孙策自己通过真刀真枪拼出来的威望。

在吴国太劝说无效的情况下,诸将、大臣们联名上表求情,无疑进一步坚定了孙策杀于吉的决心。此时,孙策杀的不仅仅是于吉了,而是于吉后面代表的那些敢于挑战自己权威的人心。所以说,到了此时此刻,于吉必须得死了。

在小生看来,于吉不是一个人,而是代表一些人,这些于吉们太可怕了。

在于吉盛装出场的时候,让小生不由得三国时期另外一个人物,那就是左慈。左慈在当初曹操、刘表都想杀掉他,都认为其是妖人,善于蛊惑人心。

这就要追究在这段时期,道士为什么这么不受待见。追根究底,就是道士太会收买人心了,当初张角的席卷大半个国家的黄巾军起义,就是依靠道术聚集民心的。而且,此时此刻,割据汉中的张鲁,就是依靠“五斗米”教收拢人心,达到割据的目的的。

小生说,于吉们太可怕了,是有原因的。即使孙策杀掉了于吉,在江东的民心目中,于吉依然活着,并且认为孙策是因为杀了于吉而死的。估计,孙策作为江东小霸王,在九泉之下,得知杀掉于吉依然消除不掉在百姓心目中的影响,情何以堪。

文章到此结束,如果本次分享的孙策的问题解决了您的问题,那么我们由衷的感到高兴!了解更多信息可以在站内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