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时期曹操亲率大军征战传为佳话?
割发代首。曹操颁布军令,严禁士兵踩蹈麦苗,有一次曹操的马受惊踩坏了麦苗,他认为自已应该严守军令,自已却犯法,于是取佩剑准备自刎。
手下谋士劝导他用割发代替砍头就行,于是操割下头发代替砍头。这样既保住了性命又维护了军令的严肃性。
相传曹操征战沙场,每次出征之前,为何都要召开战前会议?
我是爱历史的宝宝,我来回答这道问题。
其实,无论是古代,还是现代的军事行动中,召开战前会议都是一个约定成俗的习惯。曹操,是三国中最大的诸侯,也是曹魏政权的奠基者。作为诸侯,曹操的军事才能是毋庸置疑的。而他习惯每次出征前,都要召开战前会议,原因如下。
其一,制定完整的行动计划。所谓兵马未动,粮草先行。其实,在战前先制定一套完整的行动计划,是很有必要的。在古代,没有先进的仪器设备,而且人数众多,战场旷阔。在这种情况下,如果是临行的制定计划,是很难传达到各部的。
虽然说计划赶不上变化,但是,如果事先有了完整的计划。曹操就可以根据这套计划,去分配哪些人率军行进哪个方向;哪个军队需要哪个将军去率领;然后,哪些地方需要哪个小队去埋伏,等等。
这些行军计划,肯定需要在战前会议上布置出来,这样才能避免手忙脚乱。
其二,鼓舞士气。所谓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在行军打仗中,讲究的是狭路相逢勇者胜。而保持士气强盛的,除了战场上顺风顺水外,很大程度上需要靠各部的将领去带动。
因为大多数士兵看到自家的将领都能冲锋在前线上,他们肯定也不会惜命。而要这些将领一往直前的冲锋,就需要靠曹操这些人去鼓舞,去带动。所以,在打仗之前,曹操就会开一个战前会议,在这个会议上,曹操就必须向这些将领传达一个信念——他曹操有信心去赢下这一战。
而赢下这一战的主要要求,就是这些将领能严格的遵守曹操等人制定的军事计划,然后随机应变。
因此,在行军打仗时,召开一个战前会议是很有必要的。这不仅能把必胜的信念传给各位将士,还能让这些将领在很大程度上明白上级的作战意图,从而最大程度的发挥出最好的本领。
曹操总喜欢亲自带兵征战,难道部下没有能统兵的人才吗?
刘邦在平定天下的七年中,无论是灭秦之战,还是楚汉战争,都是亲自带兵征战,能说刘邦手下没有统兵人才吗?
大凡开国之君,都是亲自带兵征战的,并不是说手下没有统兵的人才,而是需要自已参与整个过程。
为什么曹操总是亲自带兵征战呢?
1、牢牢抓住兵权。曹操亲自带兵征战,那么兵权始终在自已手里,包括各种资源也优先战争,如粮草、补给等后勤都要满意征战要求,如果曹操长年不带兵征战,那么肯定有其它人来征战,兵权一旦被其它人掌握,曹操不是成了第二个汉献帝。
2、有利于培养和发现人才。曹操亲自带兵征战,而战争中会有一系列的谋略和行为,在实战过程中,曹操会发现各种各样的人才,为自已所用,而这些提拔起来的人才,又因为曹操的提拔,会对曹操感激而更加效忠。
3、有利于掌握战场情况,制定下一步的战略规划。曹操亲自参与了所有的征战,有助于了解战场的情况,做出增、减兵的决定,调动哪支部队,下一步的行动是什么?这些战略决策皆出自曹操自已,而对于战场形势的了解,亲自征战是最好不过的了。
那曹操手下有哪些可以统兵的人才呢?
曹操手下人才济济,可以统兵的人才太多了,一般来说,授于假节的将领基本上可以独自统兵,举几个例子:
1、夏侯渊。夏侯渊的妻子是曹操妻子的妹妹,很早就跟随曹操在陈留起兵,作战勇猛,以别部司马、骑都尉职追随曹操,历任陈留太守、颍川太守。官渡之战中以督军校尉为曹操运输军粮,夏侯渊分别与张辽、于禁两次平定昌豨的叛乱,因功拜为典军校尉。
之后夏侯渊平黄巾、 灭雷绪、斩商曜、屠大陵,逐渐成为征西护军,后随曹操讨伐张鲁、马超、韩遂,成为曹魏西部关中地区军事主帅,驻守汉中,在汉中之战中了刘备的声东击西之计,被黄忠斩杀,夏侯渊虽战死沙场,仍是曹魏方面的统兵大将,独挡一面的军事将领。
2、曹仁。曹仁是曹操的族弟,任别部司马、厉锋校尉的身份,跟随曹操起兵,曹操征徐州时,曹仁为偏将,率领一支偏军击败徐州刺史陶谦的部将吕由,击破敌军,与曹操胜利会师。曹操征吕布时,曹仁率领一支偏师进攻句阳,成功破城并生擒吕布手下将领刘何。
曹操征张绣,曹仁还是率领一支偏师,最终击败张绣。曹仁与史涣一起击败眭固,并斩眭固,官渡之战期间,曹仁率偏师大败刘备于许都以南,赤壁之战期间,曹操大败,下令曹仁坚守江陵城,曹仁英勇善战,坚守城池一年多才撤退,之后随曹操征关中、屯居巢,宛城候音叛乱时,曹仁率军平叛并屠城,关羽发动襄樊之战时,曹仁坚守樊城,宁死不降,为徐晃击败关羽提供了保证。
曹操去世后,曹仁被曹丕封为车骑将军,次年又进封大将军,在濡须口之战中被吴将朱桓击败,不久便病死。曹仁虽在最后一仗中被击败,但曹仁一直是曹操军中一员大将,印象特别深刻的就是曹仁的守城战,先后死守江陵城及樊城,宁死不降,可谓是统兵大才。
3、于禁。于禁原为济北相鲍信部将,鲍信战死后直接跟随曹操,在公元192年就开始随曹操,194年,于禁单独率兵随曹操征战吕布,在城南攻破了吕布两座营寨,又率兵在须昌打败了高雅。随从曹操打张超,平黄巾,杀黄邵,斩袁绍手下四将。
之后随曹操征张绣,并平定已方青州兵之乱,随曹操擒吕布,与史涣、曹仁、乐进攻破眭固于射犬,并斩眭固,官渡之战中于禁坚守延津,杀昌豨,讨伐梅成,夺朱灵兵权,因功成为曹操手下外姓将领最高的地位,假节钺,之后于禁在与关羽的襄樊之战中被擒而投降,晚节不保,但并不能否认于禁一生的战功。
4、张辽。张辽是降将,最早跟随丁原,之后是董卓,后来在吕布手下,吕布被曹操擒拿后,投降曹操,成为曹操手下的将领,被封为为中郎将,赐爵关内侯。官渡之战中,张辽因与关羽一起解白马之围有功,之后平昌豨、讨袁谭、袁尚于黎阳,随曹操攻破邺城,招降 黑山贼,收复东莱诸县,因功被任命他为荡寇将军。
张辽随曹操征乌桓,大破乌桓,斩单于蹋顿于阵前。平定陈兰、梅成的叛乱,215年守合肥,与李典、乐进大破孙权十万大军,张辽此战亲率800勇士,突袭孙权大营,打到孙权中军大帐,孙权十万大军况不能挡,之后孙权攻城也被击败,逃离时差点被张辽俘虏,幸亏孙权部下拼死救援,此战成为孙权一生的阴影,从此惧怕张辽。
曹操去世后,张辽被封为前将军,222年病死,张辽是曹操手下外姓将领作战最勇猛的,领军能力也是一流。
除此这外,曹操手下还有不少有统兵才能的大将,如夏侯惇、曹洪、曹真、曹休、李典、乐进、张郃、徐晃等 ,都是统兵人才。
曹操并不总是亲自带兵征战,也有属下将领指挥的战役,到后期只有属下解决不了的问题,曹操才会亲征。
在早期,曹操不过衮州一个地盘,那个时候基本都是自己带兵出去的多,比如进攻陶谦的时候。等到把汉献帝迎到许昌以后,曹操就不是每次都自己亲征了,只有在遇到属下解决不了或者比较重要的战事时,曹操才会出征。
比如刘表和张绣进犯南阳、章陵的时候,曹操是先派曹洪去征讨,结果失败,曹操才南征宛城,攻克湖阳、舞阴,生擒刘表部将邓济。建安三年吕布改和袁术联盟进攻刘备时,曹操也是先派夏侯惇去救援,夏侯惇被高顺击败以后,曹操才在九月东征。刘备占据徐州的时候,曹操先派刘岱、王忠来进攻,被击败以后才自己亲征。汉中之战也是在夏侯渊兵败以后曹操才亲自前往。
还有在官渡之战时曹操在官渡和袁绍主力对峙,但是其他战线上都是由属下负责,比如在徐州的臧霸“数以精兵入青州”,牵制在青州的袁绍军,而郭援、呼厨泉、高干进攻河东时也是钟繇率马腾等人将其击退。刘备和龚都在汝南响应袁绍,曹操命蔡阳迎战结果被杀,在击败袁绍以后曹操才赶回汝南击败刘备。
出现这种情况,一是因为夏侯渊、夏侯惇等人虽然也是名将,但是和曹操相比,在军事能力上还是有一定差距,遇到比较强悍的对手时往往不能取胜,有时候必须曹操亲自来指挥。特别是决定性的决战时,曹操也不敢掉以轻心,自己要亲临一线才放心。
二是因为在东汉末年军阀割据,部下叛乱也是常有的事,曹操在东征陶谦时衮州就发生了大规模的叛乱,所以自然始终把最精锐的部队掌握在自己手里,需要动用时必须由自己亲自指挥才放心。像曹操的精锐骑兵虎豹骑,开始是由曹纯指挥,曹纯死后曹操在没有合适人选时宁可自己亲自指挥,也不轻易交给其他人。在这种情况下,在需要动用主力的情况下,自然曹操也只能跟着去。从后来司马懿夺权的事情看,曹操这么小心也不是没有道理的。
文章分享结束,曹操铭文出装攻略,征战三国无敌利器的答案你都知道了吗?欢迎再次光临本站哦!了解更多关于曹操铭文出装攻略,征战三国无敌利器的信息可以在站内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