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古代攻城不直接用大炮轰城门,而是用重柱子去撞开呢?
主要是因为四个原因:
1不管元朝也好,清朝也好,当时大炮准头太差,炮筒子没有膛线,装药量也不科学,有时哑火,有时炸膛。致使三四百米外要击中大门要害位置,不容易,也有些大门在城墙门洞里,这样炮弹抛物线无法击中。
2古代大炮,初期多靠弹丸伤人,明出现了自爆弹,威力也有限,且装药发射的速度慢,效率低下。
3不管古代的铜炮还是铸铁炮,轻的那是火铳一样,没有多少攻坚的能力。威力大的,非常的沉重,移动更不方便,在阵地的后面,打不到,推到阵地的前面,瞄准调校,装药,城门前面,非常的费时费力,非常容易遭受到骑兵弓箭的攻击,对方也不会坐以待毙,对方一个冲锋,弄不好就被毁坏缴获了。
最后多人用柱子撞,易找得到碰撞大门弱点,攻击连续性和威力都比当时的炮弹好的多,并且也方便作战自卫,攻这样更加有效,嗯,相比大炮更容易打开城门,扩大战果。
首先古代的大炮受限于当时的技术,精准度比较差,要想远距离射中城门很难,对方也不可能傻到眼睁睁看着你推进距离射击。而且古代大炮威力也有限,要想穿透厚重的城门也是很难的,而且古时候为了防御甚至会用石头木头将城门堵死,就算真的轰开了城门也没用。大炮从来不是古代战争的主角,最多起到震慑敌军的作用,杀伤力依然十分有限。
古代攻城战为什么城门被破后,守军宁可突围撤退也不肯巷战?
古代攻城战为什么城门被攻破后,守军宁可突围撤退也不肯巷战?
突围出去是败军的明智选择,胜军一旦攻破城门,那就是胜利者,此时攻破城门的军队就如洪水涛涛、锐不可当。他们是乘胜追击,那势头犹如山倒、士气高昂、势如破竹、一气呵成的就会把败军一扫而光。
因为古代两军交战均是冷兵器,冷兵器也就是长矛和大刀,因此他们之间交战都是近战,一人对付一人。这个时候守城官兵的思想也已崩溃,无心恋战,再加上攻城的士兵士气高昂。所以被攻破城门的守军处于兵败如山倒的现象,只好弃城逃亡才是他们的出路。
再说攻城一方的军队人数肯定比守城一方的军队人数多几倍,因此一旦被攻破城门,那肯定是不逃而死。
前苏联红军二战时在斯大林格勒与德军展开了一场巷战,红军坚持不撤退,利用楼房建筑物,居高临下向大街上的德军投掷手雷,用冲锋枪扫射。德军的坦克就像牛掉井里,有力也用不上。很快就把德军几十万的兵力一扫而光。这是热兵器时代守军能利用楼房当碉堡,对攻城一方军队能继续攻击,直到把攻城一方军队全部消灭为此。
综合上述古代是冷兵器时代,交战时是短兵相接,守城一方不占上风,再说没有攻城一方兵力人多,因此一旦被攻破城门后,还是突围出去为上策。
古代也有巷战,但多为单方面屠杀。
比如422~423年的第一次南北大战。
北魏明元帝拓跋嗣亲率十万大军围攻宋军控制的滑台和虎牢关。两城的宋军在外围工事和城墙皆被突破后,没有选择逃跑,而是留在了城内与北魏军进行巷战。但结果极其悲壮。
其中,滑台的三千宋军在城门失守后,很快就被有兵力优势的北魏军逼到了角落,最后全部被杀,全军覆没。
虎牢关的宋军在滑台失守后,坚守城池长达半年之久。
当外城被北魏军突破后,守城的宋军主将毛德祖又下令,另筑三道内城,继续与北魏军激战近两个月。
当最后一道内城也被攻破后,除两百宋军侥幸突围外,其余宋军在毛德祖率领下,与北魏军巷战。但结果与滑台的宋军一样,很快就被攻入城的北魏军合围,最后全部被屠杀。
值得一提的是,滑台和虎牢关,都在黄河的南面。也就是说,北魏军是背水作战。
理论上讲,只要滑台和虎牢关的宋军能拖住北魏军,待宋军的主力赶到,北魏军就必须撤回河北。否则一旦后勤线被掐断,那北魏军就只能等死了。
然而,由于增援的宋军将领皆是鼠辈,畏惧魏军战力,互相推诿,都不想救援。以致于滑台、虎牢守军被北魏军围困屠杀。
同样的情况还有襄阳保卫战。
元军攻破襄阳后,有数千南宋守军坚持留在城内与元军进行激烈巷战,但很快就被元军屠杀殆尽了。
为什么中国古代的巷战不常见?
首先,古代战争都是以冷兵器为主,直到四百年前才普及热兵器,但主要也是鸟铳和大炮之类比较笨重的热兵器,主要是守城时使用,很难应用在巷战中。
在这种情况下,守军进行巷战,那就还是只能以短兵相接,或放冷箭偷袭的方式与敌人进行周旋。而这种杀伤力,对于兵力与敌军存在巨大悬殊的守军而言,太小了。根本不可能对敌人造成大规模的人员伤亡。
第二,古代城市规模普遍不大,街道布局比较简单,且多为木制建筑。敌人进城后,只要放火烧屋,就能让守军无处遁形。
在这样的情况下,再结合第一点,我们不难发现,其实古代军队不存在打巷战的条件。
所谓的巷战,往往是单方面被屠杀。
而现代战争之所以有很多著名巷战,如斯大林格勒保卫战,格罗兹尼战役,是因为现代城市的规模较大,道路比较复杂,且多为混凝土建筑。守军容易隐藏。敌人要想消灭隐藏起来的守军,就必须要分散成几个人或十几个人的小单位进行清剿。
在这种情况下,守军明显就具备了大量杀敌且与敌人进行拉锯性质的巷战的条件。
也就是说,只有现代战争,守军才有打巷战的意义。
古代小城市无法打巷战,那大城市呢?
大城市其实也不行。
古代战争,守大城,必野战。大城市的攻防战斗,其实基本是依赖于野战的。
因为越是大城市,其城内居民和守军的日常生活物资越就越是依赖外部输入。
只要城池被围困,物资输送通道被掐断。过不了多久,城内就会断水、断粮。守军往往等不到与敌人进行巷战,就会先会被渴死或饿死。
众所周知,巷战对战斗人员的素质和战斗意志有极高要求。守军如果意志不顽强,战斗力缺失,巷战是不可能长期持续的。
而由于前面说的因素,古代大城市攻防战往往是以野战为主,当城墙被攻破后,守军由于断水、断粮,战斗力会明显崩坏。
所以即便古代大城市的攻防战,也鲜有拉锯性质的攻防战。史料中,也多为城池沦陷后,守军被敌人屠杀的记载。
总体来说,古代少有巷战,是因为古代的城市和武器装备不具备进行巷战的条件。无论是外在的建筑条件,还是武器装备,还是军队的小战术素养,都不具备巷战条件。
既然不具备巷战的条件,且进行巷战也无法大量杀伤敌军。同时还要承担单方面被屠杀的风险。那古代守军选择突围撤退,而不是进行巷战,自然也就不奇怪了。
让我们想象一下,一座城池被军队团团包围起来了,这个场景像什么?没错,瓮中捉鳖!
在古代战争特别是冷兵器时代的战争中,一旦城池被包围起来,往往就意味着攻守双方的力量严重失衡。守军需要依靠城池来弥补双方之间的力量差距,在这种情况下,一旦城门被破,就说明攻城方的实力已经完全碾压了守军。
守军在拥有城池的情况下,都输给了攻城方。那守军在城池中进行巷战的结果可想而知,结局一定是被攻城方碾压。在这种情况下,与其留在城池里进行巷战、做无谓的牺牲,守军不如突围出去,为己方保存有生力量。
另外在古代战争中,守军进行巷战并不能像现代战争一样,依靠热武器以及地形屏障获得巨大优势。在现代战争中,守军往往能够依靠熟悉地形的优势,在城市中利用房屋、壕沟等屏障保护自己,暗中使用热武器,远程攻击敌人。同时守军还能依靠现代的电子通讯技术,联系分散在城市各个角落的士兵,组织进攻防守。
而在古代巷战中,指挥官却无法及时地组织军队,士兵们往往只能分散作战。同时冷兵器时期的守军,因为需要贴身进行搏杀,地形等屏障优势并不明显。在这种情况下,巷战的结果可想而知。
所以古代攻城战城门被攻破之后,守军往往只会突围撤退,为已方尽可能地保存有生力量。只有在突围不成、有援军、有死战决心等情况下,守军才会进行惨烈的巷战。比如在南宋末期,便发生过壮烈的巷战。
当年元世祖忽必烈,派军攻打襄阳、樊城地区时,遭到了当地军民的顽强抵抗。这场战役整整维持了六年之久,直到咸淳九年(1273年)正月,樊城城破,守将范天顺力战不屈,城破自杀殉国。统制官牛富在城破之后,仍然率领百余将士进行巷战,渴饮血水,继续战斗。最后因为身负重伤,牛富投火自尽。何其壮烈!
所以古代守军在城门被破之后,也有可能会选择巷战,但往往是在万不得已或者有援军的时刻才会进行巷战。另外进行巷战,这种抵抗到最后一刻的做法,往往会招来攻城方的疯狂报复,这种报复往往就是屠城泄愤。在樊城被破之后,襄阳守将吕文焕便是为了避免城破后百姓被屠杀,才决定向元军投降。至此,长达六年可歌可泣的襄阳樊城保卫战才结束。
关于真三国无双8帝国攻城战城门开启方法的介绍到此就结束了,不知道你从中找到你需要的信息了吗 ?如果你还想了解更多这方面的信息,可以在站内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