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里吴国假如一直使用鲁肃策略,吴国蜀国友好,那么诸葛亮有可能打败曹操吗?
不可能。
首先,诸葛亮自己对曹操的评价是什么?“此诚不可争锋也”。意思是什么?曹操太强,我们不能和他交手。后来又加了一句什么,“待到天下有变”?什么时候有变,曹操的势力出现变化。说白了,就是,曹操死了,或者不得势了,就是时候了。也就是说,只要曹操在,蜀汉北上绝对没有赢的可能。
其次,还是实力问题。诸葛亮的计策是孙刘同时北上,令曹操首尾不能相顾。但是这里有一个很大的问题就是兵力的问题,曹操和孙刘联盟的兵力差距太大,即使我们最理想化的认为划江而治,兵力最多也是五五开。那么在这样的情况下,即使双方全部倾巢而出,防守的一方也会比进攻的一方有利。而且就国力来看,孙权和刘备都打不起消耗战,曹操打得起。
所以我觉得,即使孙刘联盟真的不破裂,至少在曹操还活着的时候,孙刘这边占不到便宜
不太可能。
诸葛亮在世时,魏国领导层稳定,人力资源和自然资源又雄厚,战略上没有大失误,局部战争可以承受小失败,可以持久战,而吴蜀两国不行,二者彼此虽然合作,但步调不一致,作用并不大。加上国力薄弱人才不济,不太可能翻盘。
首先更正一下并不算准确的题干:我觉得应该改成“诸葛亮有可能打败魏国吗”,而不是“打败曹操”,因为诸葛亮基本上是没有跟曹操正面交过锋的。刘备白帝托孤之前,诸葛亮在刘备集团扮演的角色相当于是昔日楚汉相争时的萧何,他一直是坐镇后方为刘备搞后勤的:刘备西取益州时,他坐镇荆州(后来庞统不幸阵亡,刘备方才紧急调他与张飞、赵云入川作战);刘备与曹操对峙汉中之时,他在后方稳固刚夺取的益州;刘备伐吴时,他照旧还是镇守成都。直到刘备死后,诸葛亮方才独揽蜀国大权,可等他平定后方南蛮隐患,准备专心北伐之际,别说曹操,连曹丕都死了,魏国已是曹叡时代。所以说问题问得略不准确。
接下来,再讨论若吴、蜀交好,诸葛亮能否北伐成功呢?蜀国的机会其实还是有的。诸葛亮隆中对时说“若跨有荆、益,西和诸戎,南抚夷越”,“天下有变,则命一上将将荆州之军以向宛、洛,将军身率益州之众出于秦川”。后来刘备集团基本上也达成了这一战略布局:刘备率众出汉中;关羽引荆州军围樊城,借大雨水淹七军,威震华夏。
可惜大好形势却被东吴从背后一刀砍得粉碎:关羽败亡,荆州失陷,刘备集团实际上从此时起就已是立于不胜之地,以益州一州之力,加以贫瘠的汉中,如何能与中原的广袤富饶相抗?益州之地,当中原战乱之际,当谓天府之国,大可积蓄力量,伺机而动;可当中原一统,就相当于一个坚固无比得牢笼一般,死死地锁住了蜀国这只不甘的困兽,人家虽然攻不进来,但是蜀国自己也杀不出去啊!
诸葛亮终究也是凡人,国力相差悬殊之下,魏国只需遣一上将如曹真、司马懿等坐镇西北,即可拒蜀国倾国之兵于门外;而且蜀国无马,皆是步兵,对上魏国铁骑能一直不败已算是诸葛亮神来之笔了,胜了却又无法扩大战果,所以这仗根本就没法打嘛!又何谈打败魏国呢?
即使吴国真能积极配合诸葛亮对魏作战的话,也基本上相当于没什么作用,因为吴国的军队成员全是顾、陆、朱、张等各大家族门阀的私兵,保家卫国一个顶俩,绰绰有余,赤壁之战为证;可出境作战就显得不堪一击了:孙策时代在江东屡战屡胜,鲜有敌手,可北上之际却两度挫于陈登之手;孙权时代亲攻合淝,十万大军却败于张辽八千兵马;魏国后期一任又一任的扬州刺史叛乱,吴国都不能加以利用,开疆辟土,这些皆可印证东吴军力上的弱点。所以吴国即使不拖蜀国的后腿,也难以呼应蜀国对魏国构成实质上的威胁,因此蜀国只能如一只孤独的蚍蜉般,独自一次又一次义无反顾地硬撼着魏国这株大树,徒呼奈何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