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晋南北时期的文学和文化有什么特点,那时的文人跟唐宋时文人有何不同?
魏晋南北朝治短乱长,分裂动乱,北方一百多年战乱频仍,只有西晋数十年短暂统一。阶级丶民族矛盾尖锐。门阀士(或世)族形成。至晋代世袭制形成。魏晋六朝文人大多来自上层阶级。他们逃避战乱丶逃避现实,全身远祸,愤世嫉俗,于是玄学清谈之风兴起,佛教盛行。玄学即六朝人称为三玄的《老子》丶《庄子》和《周易》哲学的糅合。这一时期的文人追求精神寄托,但消极避世,如“竹林七贤”的阮藉对司马氏政权的不合作以醉酒丶佯狂来掩饰。陶渊明不为五斗米折腰辞官归隐种豆南山。但也有如曹操父子为代表的“建安风骨"一扫汉朝形式主义宫廷文出之风,七言古诗与新体律诗萌芽,乐府民歌继承传统有新发展。《文心雕龙》丶《诗品》等出现,使文学批评和文学评论得以发展。
至唐宋,治长乱短。自隋文帝开科取士,往后科举选材为盛,为下层开辟上升通道。所谓“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丶“学而优则仕”,文人皆有把学问“货于帝王家”,“治国修身平天下”的理想。许多文人来自中下层,以“济苍生,安社稷"为已任。如韩愈的《谏迎佛骨》丶柳宗元的《封建论》。盛唐的诗歌,中唐的古文,形成南北文化交融的汪洋。中外文化交流促进了各种艺术发展。
两晋南北朝时文学和文化特点是,文人自我觉醒,开始追求个性,出现了首批文学理论,尤其是以建安七子、竹林七贤、陶渊明、刘勰等人为代表的文化名人在诗、赋、文学理论上颇具建树。在诗词格律、文学理论、小说等方面对后世的文学文化发展有奠基的作用。
那时的文人跟唐宋时文人的最大区别就是不为功名而读书创作,自由奔放。
你好,我是文武看历史,很高兴为大家解答这个问题。以下是我个人的看法,希望大家能够喜欢我的分享。
文学是现实生活的反映,魏晋南北朝时期政治动荡,社会矛盾尖锐,是在战国百家争鸣之后文学思想最为活跃的时期。
从三个方面来说,第一是魏晋文人的文学自觉,文学开始出现了系统性的文学批评专著,如《典论》、《昭明文选》等。第二是儒家在汉代时期的统治地位不再,文学不再是政治需要的附庸,开始更多的表达个人情感,咏叹自我人生价值,像大家耳熟能详的陶渊明的《桃花源记》、《陈情表》。再比如谢朓的《秋夜诗》中“思君隔九重,夜夜空伫立·······谁能长分居,秋尽冬夏及”诗中开始发掘人的欲望这个主题,而这也是魏晋文学的一个重要特征。
而唐时期的文人承魏晋风骨,在多年战乱后的大一统王朝,文学意象更加丰富,社会稳定,人们开始更多的探求自身价值的实现,从魏晋的自我归隐,发展出关注辉煌武功,民生大众。男儿何不带吴钩,收取关山五十州。两句诗,一个意气风发的年轻人就跃然纸上,诗言志,大抵如此。
总而言之,魏晋是士族文人将目光转向自身,自我意识觉醒的开始,而唐的文人则是进一步的发掘其内涵,为后世的文学留下了万古长存的精神食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