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累,老师累,家长累,现在的教育怎么了?中国教育的根本问题到底出在哪里?
说中国的教育苦不堪言,令众人不满意,这是事实。一般地,人们所说的令人难堪的教育主要指的是基础教育,也就是小学、初中、高中这三个学段的教育。造成这种困顿局面的主要'原因有二。其一,中国的基础教育和高等教育本末倒置。在发达的西方国家,基础教育环境相对宽松,学生学得快乐,轻松,这十分符合青少年身心发展的特点。他们升入大学的门檻不高,然而到了大学后,他们必须十分勤奋地学习,努力的程度不亚于中国基础教育的孩子。因为如果他们不努力,不刻苦,他们就不会毕业,毕不了业就意味着不能进入社会谋一份职业。另一方面,西方国家的高等教育注重的是学术研究,是对前沿科学技术的探讨,而中国的大学教育进行的是职业培训式的教育,即为大学生找工作而进行行业培训教育。这就不难解释为什么中国出不了高端人才了。对比之下,中国的基础教育和高等教育是前者紧后者松。一旦学生进入大学,(在那个环境下)他们会放松自己,混上四年,七年,进入社会,找一份工作,仅此而己。中国基础教育和高等教育这种本末倒置的格局不打破,痛苦不堪的父母、基础教育学段的孩子、辛苦的基层老师永远不会得到解放!永远!其二,中国人口众多,社会提供的就业岗位不足。因此,用人单位就会设置入职的门檻一一大学学历,研究生学历等等。在这种情势下中国的父母当然要把孩子送上独木桥。想象一下万人挤独木桥的情景!这个就不一一赘述了。归根结底,中国仍是不发达的发展中国家。
其实原因特明显,就是经济发展不太平衡,造成所谓的资源不均衡。我们(教育改革前)那时为什么大家基本上是就近入学,没补习班等热点?因为人口没有这么快的这么量大的集中到某一地。如果发展平衡,就像旅行到美欧日本所看到的各地基本差不多,不会存在许多“市中心超发达国家,五六环还有落后不变的城中村的景象。”,各地均衡发展,个人在当地机会与北上广差不多,就不会一门心思“移民”了。教育才能不让大家焦虑吧?
如何看待BBC纪录片《中国老师赴英进行中国式教育》?
这其实是中西方基础教育差异,中国式教育以密集性集训的应试教育为主,这种教育方式的好处是孩子们掌握的基础知识扎实,功底深厚。比如小学中学阶段中国孩子普遍数学功课成绩比较好,甚至国际数学奥林匹克竞赛成绩也很好,令西方国家叹服。比如一个数理化功课成绩普通的中国孩子,去了西方国家读书,会变成同年级班里数理化功课成绩较突出的孩子,也因此有中国教师被邀请至英国,把中国式教育理念和方法传递给英国。但其实,中西方教育理念和方法各有千秋,相互取长补短方能更好地完善教育体系,也会对全世界孩子综合学习能力的提升有利。比如,在中国式教育中高中地理、历史学习和考试,常是老师划重点知识内容,孩子要熟练背诵这些重要内容才能考出好成绩。而西式教育中更侧重于让孩子通过对课本知识内容的理解,去运用这些知识,考试常没有标准答案的对与错,只要对考察的这个知识点能够解释的合情合理、有理有据、逻辑清晰没有前后矛盾,也就是只要能够自圆其说就可以了。
真实的例子。几年前,我女儿去国外读高三,一次视频时跟我说地理课要考试了。我说,那你赶快复习,好好背书,争取考个好成绩。我想,但凡中国爹妈都会这么说的吧。可是我女儿说开卷考试,背书是没有用的。还说"老妈你以为考试是考你新疆盛产什么,再写出新疆的地形有1,2,3哪几个特点吗?不是的。考试是问你,你觉得新疆的地理特点可以怎样为我们所利用,如何利用等等,写出某某字以上的论文答辩。"女儿说,平时的作业也是如此,老师出个大课题,让学生自由组合成几个小组,老师观察各个小组的讨论、小组发言等,至于小组作业如何分配、如何协调共同完成这个作业课题,则是小组成员自己安排和决定,老师不参与。就算是每人都必须完成的个人作业,也是书上找不到答案的,要去各电子纸质图书馆查阅大量文献资料、搜罗各种数理数据等等之后,总结分析写出长篇详实论文。
由此,大家看出来了吧,中西方教育的侧重点不同,各有利弊,也各有千秋。中国老师赴英把中国式教育的优势带给英国教育界的同时,也能把英国教育好的教育方法和理念带回中国,取长补短,相互促进,惠及两国孩子。
OK,本文到此结束,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了解更多关于《以中国式班主任》第二关通关攻略的信息可以在站内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