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鞅变法前后东方六国对秦国的态度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商鞅变法后,让处于崩溃边缘的秦国重新强大起来,让本来就不受待见的秦国升级到了憎恶的阶段。商鞅变法第一条就是要打破原有贵族拥有的特权,并奖励军工和耕种让平民也有了封爵的机会,贵族们不努力也会变成平民。还讲究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王亲贵族也要遵守法律。这恰恰与西周以来的礼乐制度是相反的。这就像在一个村里,突然间一个被人嘲弄的人,突然间发迹了,就会招来太多的嫉妒和白眼一样。
这时也要学习秦国人,走自己的路让他们想去吧,在别人的不懈和嘲弄中秦国成了霸主统一了六国。
在地理上拥有多少优势,秦国为何能够连续进攻东方六国?
在战国时代,秦国的地理优势可谓得天独厚,所谓四塞之国,其实说的就是秦本身被诸多山脉所包围,形成了天然的地理屏障,可谓进可攻退可守。
当然,这块宝地的获得,也是靠着秦国不断地扩张完成的,在战国初年,戎国义渠就有很强的力量,占据着西部的地区,也对秦国形成了威胁,直到秦昭王时代才最终灭亡,最后以陇山为屏障。
在北方,一样是通过山地隘口的掐点,完成对北方游牧民族的要塞防御。
而南方,秦国凿通了栈道,吞并了汉中和巴蜀,形成了更广阔的战略纵深,让楚国的势力驱逐到三峡以东,也有天险依托。
在东方,北有黄河天险,而黄河上游的通航渡口是非常有数的, 在拿下西河之地后,秦国拥有了这段天险的控制权。
在东方,南有崤山的函谷天险,一样堵住了关东来路。
所以,秦对关东六国的进攻,可以集中兵力在一个方向,早期对魏国的侵攻,是瞄准安邑为中心的旧都区域猛攻,拿下之后,再向山西的河谷地带渗透、蚕食。
而在之后,则转向了对韩国侵攻,攻占宜阳等要点后,就以函谷关道为基础不断扩大关外的“喇叭口”。
到战国中期,转向了楚国一线,即出武关拓地,穷追猛打,又自巴蜀出兵夹击,获得了楚国的旧都,设立了南郡。
至此,各个方向的进攻出发基地全部营造完成,秦国可以在三个战略方向任意选择,而关东六国则只能疲于应付,甚至所谓的合纵也不足以对秦造成伤筋动骨的打击,因为他们能打到的地方,本身就是秦国夺下来的,丢了,风头过了照样能抢回来。
而关东六国之间也在不断争斗,最终秦国就不断地壮大,以至于完成统一大业。
说到地理优势,我们都知道关中盆地号称“四塞之地”,“金城千里”。
最有代表性的总结当属纵横家苏秦之言:“秦,四塞之国,被山带渭,以秦士民之众,兵法之教,可以吞天下,称帝而治。”
直到汉初,张良劝说准备在洛阳定都的刘邦移都关中时的话:“夫关中左崤函,右陇蜀,沃野千里,……此所谓金城千里,天府之国。”
所谓的四塞,就是指控扼关中盆地的四个要关,东边的函谷关,东南之武关,西部的大散关,西北的萧关。控制了这四个要关,就能进可攻,退可守,尽得地利。
关于这方面的优势,已有很多的论述,这里就不多说了。
然而大国征战,除了必要的地理优势外,经济方面的支撑也是必不可少的。“兵马未动粮草先行”,就是这个道理。若想以关中盆地为核心进而攻取天下,还需要注意关中盆地“天府之国”这个重要条件。
《史记 河渠书》中郑国渠的故事相信大家并不陌生。
韩闻秦之好兴事,欲罢之,毋令东伐,及使水工郑国间说秦,令凿泾水自中山西邸瓠口渠,并北山东注洛三百余里,欲以溉田。中作而觉,秦欲杀郑国。郑国曰:“始臣为间,然渠成亦秦之利也。”秦以为然,卒使就渠。渠就,用注填阏之水,溉泽卤之地四万余顷,收皆亩一钟。于是关中为沃野,无凶年,秦以富强,卒并诸侯,因命曰郑国渠。
处在秦国东边的韩国,想用修筑水利工程的办法把秦的力量削弱,使之无力东征。于是派自己国家的优秀水工郑国为间谍,说服秦王修渠,虽然中途秦王发现被骗很是气愤,然而最终还是没有杀郑国,坚持将渠修好,并以郑国之名称此渠。结果就是:“于是关中为沃野,无凶年,秦以富强,卒并诸侯。”
秦郑国渠线路示意图
除了关中盆地的郑国渠,秦国在公元前316年发兵取巴蜀,后蜀郡太守李冰父子于秦昭王末年修筑都江堰,使成都平原成为水旱从人、沃野千里的另一个"天府"。
都江堰工程示意图
贾谊在《过秦论》称:“秦孝公据崤函之固,拥雍州之地,君臣固守以窥周室。……孝公既没,惠文、武、昭襄蒙故业,因遗策,南取汉中,西举巴、蜀,东割膏腴之地,北收要害之郡。……及至始皇,奋六世之余烈,振长策而御宇内,吞二周而亡诸侯,履至尊而制六合,执敲扑而鞭笞天下,威振四海。”
在这个漫长的准备过程中,一个很重要的因素,就是秦国统一了四川盆地和关中盆地两个重要地理单元,并且通过水利工程的修建,最大程度发挥了两地的农业潜力,最终为统一六国的战争机器提供了源源不断的动力。
这是秦国地理优势的另一面,虽然不如雄关四塞之险要,但是其重要性不言而喻。
更多历史类原创内容,敬请关注:熊二History
东方帝国攻略秦国之战略智慧的介绍就聊到这里吧,感谢你花时间阅读本站内容,更多东方帝国攻略秦国之战略智慧的信息可以在站内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