封神榜上的熊猫是谁的坐骑?
战神蚩尤勇猛无敌,以大熊猫为坐骑
上古传说之中,蚩尤是苗族人的祖先,苗族人的勇猛就是继承了蚩尤的特质。蚩尤曾在中原与炎帝和黄帝浴血奋战,最终兵败而死,这才有了后来的华夏文明。传说之中蚩尤的坐骑也非常奇特,那就是现在我国的国宝级动物——大熊猫。
现在的大熊猫数量较少,是稀有的保护动物,人们看到大熊猫一般都是身处在动物园之中,非常慈祥,但是在上古时期,大熊猫可谓是非常凶猛的存在,不逊色于老虎、狮子等猛兽。
其体型庞大,类似于黑熊,在作战时,大熊猫在与外界的碰撞中占据上风,为主人的战斗提供帮助。而且据记载,大熊猫作战时的动作也非常敏捷,比较容易驾驭,蚩尤能够所向无敌,百战百胜,除了自身英勇之外,身为坐骑的大熊猫也发挥了比较大的作用
远古时代,大熊猫真的是蚩尤的坐骑吗?
据说上古时期,黄帝大战蚩尤,只见蚩尤坐下一黑白坐骑,身宽体胖。黄帝笑曰:“看你这个坐骑,你就输了一半了,你看我的坐骑金龙,和我兄弟炎帝的坐骑麒麟,多威风!你那憨儿坐骑虽节能减排,但是空间小,舒适度低,更何况后排连腿都伸不开,不战而败!”
蚩尤说:“你错了,我这神兽唤作食铁兽,就连那些铁制的锄头锤子都能吃掉!”黄帝说:“我们这个年代有铁吗?!拿命来!”黄帝与蚩尤大战三百回合,蚩尤败下阵来,从此,天下归属炎黄。
蚩尤的坐骑,有人说是熊猫,但是也有说是貔貅的,但真正的历史上也没有关于蚩尤坐骑的记载。不过在古代,熊猫是比现在的熊猫凶猛很多的,熊猫是一个很特别的物种,在古代像熊,现在像猫,不知千百年来受了什么打击。
在古代,熊猫经常下山,去农户家里,为非作歹,见啥吃啥,就连农民家的锄头、镰刀,它都能撕碎吃掉。也许就是说由于年复一年,日复一日的作死,不断挑战自己的胃,吃了太多的有害元素,伤了神经,才让自己变得越来越笨。不过,现在的熊猫虽然很笨,但却成了宝。
当然不是,史籍当中根本没有提到蚩尤的坐骑是什么,大熊猫是蚩尤坐骑的说法是后来臆造出来的。
大熊猫根本当不了坐骑,稍大一些的大熊猫肩高只有80厘米,太矮了。而且大熊猫和老虎、狮子、豹子等猛兽的脊柱一样,是可以弯曲的,它的脊柱在行走时是不断弯曲伸直的,并没有承载成年人的能力。而马、驴、牛、骆驼、象等食草动物的脊柱都是不可弯曲的,加上它们腿长肩高,能够承载成年人,所以就成为了坐骑。人类历史上从来没有把猛兽驯化成坐骑,包括北极熊,因为猛兽的身体结构当不了坐骑。
大熊猫的体型、肩高和身体结构并不适合当坐骑,除非蚩尤是身高不足1米,体重10公斤以下的小矮人。而且蚩尤和黄帝大战的时间约在公元前2500年,那时马已经被驯化了,估计已经出现了战车,不需要拿大熊猫放坐骑。而且说蚩尤的坐骑是食铁兽更不靠谱,因为那时候没有铁。中国冶制铁器的最早发现记录是公元前14世纪的商代中期,距今3400年左右,所以蚩尤时期可能没有铁,既然没有铁,自然就没有食铁兽,食铁兽这个名号是后人加上去的。最早关于食铁兽的记载是在《山海经·中山经》里,晋朝郭璞注:“邛崃山……出貊,貊似熊而黑白驳,亦食铜铁也。”而邛崃山至今仍是大熊猫主要栖息地,所以这个叫“貊”就是指大熊猫。那大熊猫为什么要吃铜铁呢?推测的说法是大熊猫跑到山民家里舔舐铁锅上残留的盐,因为它需要盐分,而竹子里的盐分很少,大熊猫又很少吃肉,所以需要额外补充,大熊猫舔舐盐分的行为被山民们误以为在吃铁。大熊猫舔舐和啃咬铁器的现象在上个世纪仍有发现,比如1993年《半月谈》记载:“1984年4月5日深夜,四川宝兴县盐井乡快乐沟农民王安全家突然来了一只大熊猫,钻进厨房就啃锅盖,咬铝锅……”还有更狠的,1981年3月26日,四川卧龙自然保护区有一头新来的熊猫“莉莉”进食时把铁制食盒咬碎吃掉,后来在粪便中排出,肠道没有损坏。可见大熊猫的牙口和消化道真的好。但是在古代,古人很容易将大熊猫与另外一种黑白相间的动物搞混,那就是马来貘,古籍当作记载的貘和貊大多数都是大熊猫和马来貘的结合体,比如《神异经》记载:“南方有兽焉,角足大小形状如水牛,皮毛黑如漆,食铁饮水,其粪可为兵器,其利如刚,名曰啮铁。”这里明显是把二者的特征揉到一块儿了。所以说,蚩尤的坐骑到底是啥根本就没有记载,有人说是貔貅,而貔貅也是指大熊猫,所以蚩尤的坐骑是大熊猫,但根本就没有记载蚩尤和貔貅有关系,黄帝倒是和貔貅有关系,《史记·五帝本纪》记载:“(轩辕)教熊罴貔貅貙虎,以与炎帝战于阪泉之野。”可能传着传着就成了蚩尤,加之大熊猫有个响当当的绰号,便将其与蚩尤联系到一起,硬生生将其塑造成蚩尤的坐骑。
古代典籍里几乎没有大熊猫的有关记载。不管是貔貅还是貘还是食铁兽,都跟大熊猫没关系。只不过是后人的误传罢了。
这是两件事。1.熊猫和貔貅;2.熊猫和貘及食铁兽。
据孙前《大熊猫古名研究》考证,把大熊猫称为貔貅,应该是一个误会。
清代胡世安写过一本《译峨籁》,里面记载了一种叫做“貔貅”的动物。
貔貅,自木皮殿以上林间有之,形类犬,黄质白章,庞赘迟钝,见人不惊。群犬常侮之。声訇訇似念陀佛。能援树,食杉松颠并实,夜卧高篱上。
这个动物不好说是大熊猫,但有一部分特征和大熊猫吻合:“体型庞大迟钝”和“能爬树”。还有一部分是比较像的,比如“黄质白章”(黄底白花),和“经常被狗群欺负”(在野外,豺群确实能对大熊猫的生存造成威胁,狗群我就不知道了)。而且峨眉山在四川,从地理上有存在熊猫的可能性(虽然现在的峨眉山没有熊猫分布)。
这么来说,古书中的貔貅不就是大熊猫吗?但是且慢,后面还有:
古老传名皮裘,纪游者易以貔貅,此兽却不猛。两存以备考。
就是说,当地人本来管这玩意叫“皮裘”,后来有人觉得不好听,从古书里翻出一个读音接近的“貔貅”换上了。胡世安说:古书里的貔貅是一种猛兽,可你这“皮裘”也不猛啊?算了,我写在这,各位自己看着办吧。
所以大熊猫跟古书上的貔貅没啥关系,纯属以讹传讹。
(我觉得不需要解释为啥大熊猫会被叫做“皮裘”……图片来自百度百科)
也有人认为古书中的貘指的是大熊猫。《尔雅》里是这么说的:
]貘,白豹。
释曰:貘,一名白豹。《字林》云:“似熊而白黄,出蜀郡。”一曰白豹。
郭云:“熊,小头庳脚,黑白驳,能舐食铜铁及竹骨。骨节强直。中实少髓,皮辟湿,或曰豹白色者别名貘。”
这个“郭”,是给尔雅做疏(一本书的注解叫“注”,“注”的注解叫“疏”)的郭璞。大家看到“黑白驳”(黑白花),就以为是熊猫了。这是由于缺乏生物知识造成的。黑白毛色的动物不止熊猫一种。下图是马来貘。
(图片来自百度百科)
相比之下,肯定是貘更符合“小头”这个描述。熊猫那个脑袋,显然和“小”毫不搭边……
马来貘分布在今天的东南亚。但中国古代有貘形状的青铜器,殷墟附近也出土过貘的残骨。可见在古代,中原地区是有貘这种动物存在的。
(西周貘尊,图片来自百度百科)
至于食铁兽,可能是从这段“能食铜铁”的描述演化来的。但熊猫既然和貘没关系,自然和食铁兽更没关系了。
至于蚩尤的坐骑,我还真没查到资料。希望有见识的朋友们告知我,哪本古籍上记载了蚩尤的坐骑是啥……
好的。
关于蚩尤的坐骑是不是大熊猫,现在很多证据显示就是,对没错,就是我们的国宝神兽大熊猫!
大熊猫是我国独有的生物,一度因为人类的捕捉和环境的变化变得十分稀有,又因为它的体态憨萌成功成为我们的国宝,人们戏称团团!
但是别看大熊猫在动物园里整天就知道吃竹子,其实它也是吃肉的,而且在食肉动物界,还真没有几个可以干的过大熊猫。大熊猫在古代有很多的别名——食铁兽,貔恘、驺虞、执夷、貘(mò)、洞尕(gǎ)等。
蚩尤原是上古氏族九黎族部落联盟的首领,十分的骁勇善战,在中国古代,蚩尤一直是被尊为武战神。而且传说在那上古时代的时候,蚩尤是一开始打败了炎帝,他当时骑乘的就是貔恘,而貔恘就是大熊猫。后来炎黄联手,才终于打败了骁勇善战的蚩尤,并且在战败蚩尤之后,黄帝接手了他的坐骑——貔恘,并且在之后训练了一支由这个种族组成的军队。后来由于跟炎帝的意见不和,可能也是一山不容二虎,在阪泉跟炎帝大战,此战,皇帝就让他训练的动物军队参战,分别为熊罴貔貅貙虎。由于这些动物的冲锋陷阵,最终也是在阪泉击败了炎帝。
所以说蚩尤的坐骑是大熊猫是有迹可循的,而且大熊猫也并不是表面上这么憨态可掬,它们的破坏力是惊人的,古人把它们称为食铁兽就是因为它们曾经啃食过铁盆,铁锹等铁器,而且它们的胃也可以完好的消化铁。
这样说,大熊猫作为蚩尤的坐骑是完全有可能的。
关于《以太极熊猫战骑》战骑获得攻略的内容到此结束,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了解更多信息可以在站内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