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原地区文明化进程的模式是?
人类文明的起源、形成和发展是全世界都关注的一项重大的科学问题。
包括河南、陕西、山西、河北等省份的中原地区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是中国历史文化发展的核心区域,古代建都朝代最多,建都历史最长,古都最集中,是中国古代政治、文化、经济和交通的中心。同时中原地区作为华夏文明诞生及早期发展的核心区域,是中国早期文明形成和发展的根与魂,是中华早期文明多元一体格局形成中的关键区域。
中原地区大约从公元前3800年开始社会呈加速发展态势,在属于仰韶文化中晚期的河南灵宝西坡、北阳平、孟津妯娌、陕西高陵杨官寨、巩义双槐树、郑州大河村等遗址出现了较明显的聚落分化和社会复杂化的现象,产生区域核心聚落、聚落群中心聚落、聚落组中心聚落和一般聚落的差别,即呈“金字塔”形多层级的区域聚落结构,中原地区正式开启了文明化进程。仰韶中期豫晋陕交汇“金三角”地区出现的“仰韶古国”,仰韶中晚期郑州巩义一带出现以双槐树遗址为都邑的“河洛古国”,这在中国史前各文化区中具有领先地位,以此中原地区已有距今5800年左右的文明史。
公元前2300年前后,中原各地陆续进入龙山时代,人口普遍增长,聚落规模扩大,发展出若干新的区域性中心。与此同时各区域间的文化交流和人群迁徙更加频繁,新的文明要素不断汇聚,社会发展持续积蓄力量。
上述历史过程也即中原文明化进程,从新石器时代晚期到二里头文化时期,即公元前3800年至前1600年,持续约2200年,具体可分为三个阶段:
1.公元前3800至前2300年,包括仰韶文化中晚期和庙底沟二期文化阶段,是中原地区新石器时代文化与社会复杂化发展至巅峰、文明化显现及其后调整的阶段。
2.公元前2300至前1800年,龙山时代,包括王湾三期文化、陶寺文化、后岗二期文化、客省庄文化等,是中原地区新石器时代末期的社会大变革和城邦林立、群雄并起阶段。
3.公元前1800至前1600年,二里头文化时期,是中国青铜时代的开端,是早期王朝的形成与初步发展阶段,也是中国古代文明多元一体格局形成和定型阶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