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理解“坐贾行商,不如开荒”?
坐贾行商,不如开荒。商贾是生意人,士农工商的商。古人定下"士农工商"这一次序,商排在最后是有道理的,虽然将商放在最后,但从来不是抑商。“士农工商四民者,国之石民也”,士农工商是国家基石,不可或缺。
不谈经济贡献,之所以这样是因为商是正道里面一个最末的层次,经商意味着选择了一条充满不确定性的路,没有保障、没有持续力,可以说是“凶险”之路,“富贵险中求”,意思就是里面不确定性太多。不仅要勤快,还要“天时地利人和”。自己生意做好了不代表子孙就能成功,富不过三代,往往表现于此。成功商人的后人可以代代传承父业的例子并不是太多,毕竟百年老字号比较少。士农工商,是个选择的次序,是对社会和个人的保护。
“传家无别法,非耕即读。”务农便可传家,老子是种地好手,儿孙也不会差,庄稼活不用学,人家咋着咱咋着,勤快点就可以。士农工商,古人不从眼前考虑问题,是中庸的,是可持续的,不仅让我们这一代存活还要让下一代继续传递下去。“科学发展观”、“可持续发展”等都源自这一古人智慧。所以从这个角度上说“坐贾行商,不如开荒。”
这是一句古代的谚语,出自徐光启《农政全书》。开荒,指的是土地的开荒。这句话是农业帝国的宣传口号,也是重农抑商国策的基本表现。
中国一直实施农本政策,打击工商业,鼓励农业,鼓励垦荒。如汉代就不允许商人穿丝绸衣服,农民垦殖农田有奖励,明代不允许商人参加科举,把农民地位抬的更高。
在古代人看来,民以食为天。在生产力低下的时代,粮食才是保证一切的根本。有粮食,百姓就能吃饱,就不会去暴乱,国家就能够长治久安。所以说,粮食是决定一切的基础。
1.充分说明做生意之难。开店的,每天都要面对房租水电费的开销,一天没有生意就要自己倒贴,行商要走街串巷,身负重担,还要应付买家讨价还价。做生意,准备工作难,首先要选择好项目,接着熟悉项目,然后进货打通人脉,还要熟悉销售的方法和技巧,要耐得住寂寞熬得住冷板凳陪得起笑脸。做生意说白了就是一项全能工作,没有开荒那么简单直接。开荒无非农用工具加勤劳吃苦,是比较简单的体力劳动。而做生意是涉及到方方面面的脑力劳动。脑力劳动比体力劳动要复杂的多,还要保持良好平稳的心态。
2.做生意风险也大,有时真的不是努力就能挣到钱的,方向错了运气不佳再努力也白搭。而开荒比较稳妥风险不大,只要勤快只要努力大多数就能有收获。
首先是受中国古代社会价值观的影响所致。
这种价值体系,形成了士农工商四个社会阶层,其中士是贵族阶层,其他都是贱民,因为农民是开土植谷管吃饭的,又排在贱民之首。
《汉书·食货志上》:“士农工商是这样定义的,四民有业。学以居位曰士,开土殖谷曰农,作巧成器曰工,通财鬻货曰商。社会地位由此可见。
其次,现代社会商业繁荣了,有钱的人总觉得不贵,千方百计往官字上钻,弄出了腐朽不堪的官商文化,浸淫其中,自己也有难言的苦楚。
经商也是难事,成功的少,即使成功了,税收,成本,社会责任担当等问题接踵而至,失败的多,一旦失败,又面临生活压力。
而务农,至少解决口中之餐,所以就有了这种说法。
小编说这是消极的,因为生产产生价值,商业产才利润,沒有商业,不要说利润,工农业生产的产品给谁呢?
况且农业生产就容号吗?
福州三坊七巷为什么被称为中国“里坊制度活化石”?
自晋朝到清朝,福州相对于各族逐鹿中原时不时发战乱来说会安全点,从晋末衣冠南渡八大姓入闽始,就不断有士人,贵族南下活跃在有福之州,作文化上的传承点切换,人杰地灵历史名人频出不凡。
唐宋的坊巷风格,与明清古建筑也都很好的保留了下来。三坊七巷中轴对称、坐北向南、四合房屋、中心为院、坊巷聚居、经纬相交。
这些都所幸避免于战火揉捏,所以被称里坊制度活化石。战争残酷得不紧紧是人的生命溅如蝼蚁,连厝都可能土崩瓦解于销烟弥漫。
身在福州惜福吧,游在福州吃鱼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