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门溪龙的名字来历?
1952年,金沙江马鸣溪渡口附近在修筑公路,工人们开凿岩石时,在那里发现了许多像骨头样子的石头。
后来,经过著名古生物学家杨钟健教授仔细研究,认为这是一种过去世界上还没有发现过的新的恐龙化石,于是他就给这种恐龙取了个名字,叫“马鸣溪龙”。
由于杨钟健是陕西人,定名之后,其他研究人员因杨教授的口音,误将“马鸣溪”听为“马门溪”。从此,马门溪龙便记录在各种文献上。
合川马门溪龙介绍?
合川马门溪龙是中国发现的最大的蜥脚类恐龙之一,在宜宾市马鸣溪渡口发现其化石,经科学鉴定,属蜥脚类亚马目。此属动物全长约22米,体躯高将近7米。它的颈特别长,相当于体长的一半,不仅构成颈的每一颈椎长,且颈椎数亦多达19个,是蜥脚类中最多的一种。
1959年在这一带发现的合川马门溪龙,生活在1.3亿年前的侏罗纪晚期。它身长22米,高3.5米,重达50吨,脖子长9米,脑袋可以伸进三层楼的窗户。
它的肩带很有力,不但能牢固连接前肢和躯干,而且能减少前肢落地时的震动,它骨盆坚固,肱骨挺直,关节面粗壮,跖骨和趾骨粗短,这些骨路特点将陆生脊椎动物对体重的承受能力发挥到了极致。马门溪龙虽然体型巨大,但是长着一个极不相称的、只有60厘米长的小脑袋,据科学家计算,要维持50吨体重的消耗,它每天必须吃300公斤的食物。
简单的介绍一下马门溪龙的形状?
马门溪龙中国发现的最大的蜥脚类恐龙之一,在宜宾市马鸣溪渡口发现其化石,经科学鉴定,属蜥脚类亚马目。此属动物全长约22米,体躯高将近7米。它的颈特别长,相当于体长的一半,不仅构成颈的每一颈椎长,且颈椎数亦多达19个,是蜥脚类中最多的一种。另外,颈部也是所有恐龙中最长的(最长颈部可达12.1米)。与颈椎相比,背椎、荐椎及尾椎 相对较少。
马门溪龙有世界上最长的脖子,如果让它和长颈鹿比,长颈鹿会输得很惨,它的脖子总共有11—14米。马门溪龙的脖子由长长的、相互迭压在一起的颈椎支撑着,因而十分僵硬,转动起来十分缓慢。它脖子上的肌肉相当强壮,支撑着它蛇一样的小脑袋。
马门溪龙的特点?
马门溪龙的外观特点是颅骨小,牙齿薄弱,呈杆状,颈长,脊椎大而笨重,四肢骨关节面粗糙。
1957年在四川发现的合川马门溪龙长达22米。它重近40吨,头很小,脖子很长,像起重机一样伸展。他们大部分时间都在湖泊和沼泽中度过,用水来漂浮他们庞大的身体。
马门溪龙的来历?
马门溪龙是一种已经灭绝的大型飞龙,生活在约1.6亿年前的侏罗纪晚期。它的化石最早是在中国四川省雅安市马门溪发现的,因此得名为马门溪龙。马门溪龙的身长达12米,翼展可达16米,是已知最大的翼手龙之一。它的飞行能力非常强大,能够飞行数百公里,是早期地球上的霸主之一。研究人员通过化石分析发现,马门溪龙是一种以鱼类为主食的飞龙,活跃于海岸线附近的区域。随着气候变化和其他物种的竞争,马门溪龙在侏罗纪末期灭绝了。
马门溪龙是一种已灭绝的恐龙,生存于约1.5亿年前的侏罗纪晚期。
马门溪龙命名自其最早的化石发现地——四川省凉山彝族自治州昭觉县的马门溪。
其化石在1977年首次被发现,并在之后的研究中被确认为一种新的恐龙物种。
马门溪龙的化石发现在几个不同的地点,包括中国、泰国和美国,这表明它曾分布于广泛的地理区域。
据推测,马门溪龙可能是一种植食性恐龙,体型较小,长度约4-6米,重量约400-600千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