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说开放式结尾的好处?
开放式结局,即在结尾处留白。结局当然是小说的重要部分,但当小说足够优秀,有足够厚重的内容的时候。结局很难再升华了,怎么写都仿佛狗尾续貂,所以开放式结局给了读者无限的想象空间,让读者有一个独特且最满意的结局,挺好的。
开放式结局无疑“讨好”了读者,让读者拥有了足够的阐释权,也让不同的读者有了相同的满足。
可以给读者留下任意想象的空间,开放式的结尾,就是没有真正的结尾,读者可以按照自己的想法挑任何一个自己喜欢的结尾,结尾不是唯一的,给读者以无限想象的空间,更容易吸引读者。
你怎么理解《湮灭》里的开放式结局?
冒昧的反驳一下,按照我个人的理解《湮灭》里的结局不是开放式,而已经得出结论:不明外星智慧生物殖民地球获得阶段性胜利。
目前基因学可以告诉你,基因的重要性已经达到这种地步了“基因支持着生命的基本构造和性能。储存着生命的种族、血型、孕育、生长、凋亡等过程的全部信息。”(百度百科词条)
地球上的生命体里都有它,而它就是记录你爷爷的两千代祖宗的全部生物信息,而且是万祖归宗,一个源头!
回到这个科学幻想片的开头,回到基因学理论的起点,如果倒回到生命的基本单位看问题,一个外太空的,甚至不用派出生物体来冒风险,只需准备两个利器:一是为了快速复制方式习得殖民星球的生物规律“棱镜”;
二是一个为加速培植试验的实现不会死亡衰变的类似培养皿的环境“闪光”金钟罩。
在满足这两个基本条件下,再晕染腌制外星生命体信息,改善一下地球体的基因缺陷,比如不会衰老,便得永生……
影片里用癌细胞为例,用疯狂的生命力复制挤占生命体的健康细胞,直至他们衰竭,那么这个有机体就算是被癌细胞殖民成功。
推而广之,以此方式殖民一个充满此类生命体的地球是可以有多难呢?
“闪光”就是一个培养皿,经过三年时间,以棱镜折射的方式复制试验不同物种(其实同源,只是序列不同),不停地,各种试错地,直到有了凯恩。
但影片开头的这个凯恩诞生并未终结“闪光”的使命,不是他的存活问题,而是一个凯恩临死的时候要求另一个的凯恩出去寻找莉娜。
我们知道有性繁殖是生命体延续的最高级形式,而人类则是地球上的食物链条的顶端。
因此到夫妻俩再次拥抱,就宣告一个殖民阶段性的胜利。
进入另一个阶段,两个已经被“污染”的有机体有性繁殖,因此,“闪光”退出历史舞台,消失不见了。
所以这个故事细思恐深。结局不是开放式,已经可以从两人眼球的闪光里知道最后的结局早已写下。
题外话,阿凡达算不上严格意义上的科幻片,电影只是传播了情绪,没有新观念或者新思维。
船坚炮利的野蛮殖民是人类历史重演,不是脚踏科学理论的合理幻想,连观念的革新都不算。
而影片《降临》和《湮灭》是建立在科学研究基础上的未来幻想。
这片比《降临》走得更远,外星人已经不再被幻想为有四肢和眼的生物,也没有语言沟通这回事儿。
就是高级智慧体殖民地球,只要携带若干强大复制功能RNA,给他一个安全良好的培植环境,不停进化试错,并习得殖民星球的生物规则。
然后……然后,被殖民者就玩儿去拉。
现在再看这两张图细思深恐了没!?
关于生命本质的探讨早在《攻壳机动队》剧场版第2部里已经介绍,非常推荐。并且这动画片可比《湮灭》出来得早多了。
The end!
-------------------
(本文系原创首发悟空回答,转载请联系,侵权必究)
(喜欢关注本号,专注、专业影视文化,欢迎留言讨论)
什么叫做开放式结局?
开放性结局就是没有真正的结局,由观众自行想象。其作品很多,第一个就是增加艺术性,一般导演都很喜欢用开放性结局,美其名曰得到升华。
第二个作用就是给观众想象空间,让你念念不忘,特别意难平,作者给观众留下的想象空间。
开放式结局,就是没有真正的结局,而是由观众自己去想结局,观众可以按照自己的想法挑任何一个自己喜欢的角色设计一个结局。
很多电视剧导演为了增加观众对影视作品的印象,大多启用开放式结局的表现手法,开放式结局也为拍续集做了一个很好的铺垫。
最早听到“开放式结局”这个词,是在好莱坞的电影中,比如《终结者》、《沉默的羔羊》等。影视剧是种载体,载着一种生活理念亦或一种生活感悟云云;开放式结局的表现手法贴切生活,正如生活不提供答案,只流淌时间让你寻找答案,且答案不唯一。相对而言开放式结局更真实,更具说服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