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演义》论谋略诸葛亮和司马懿,谁更胜一筹?
在《三国志演义》中,司马懿是作为诸葛亮的第一对手出现的。正是因为有了司马懿的坚忍不拔、锲而不舍,最终使诸葛亮的北伐大业惨遭失败。最后诸葛亮“秋风五丈原”,实际上是死于跟司马懿的对抗当中的。
对这么一个对手,这么一个非常顽强的对手,别人恨他还来不及,但诸葛亮不这样看待他,诸葛亮很欣赏司马懿,对他另眼相看。在司马懿还没有真正出场,没有大显身手的时候,诸葛亮就对他的人品、对他的特点了如指掌。他说:司马懿“乃世之英雄”(卷十九《孔明秋夜祭泸水》)。曹操评价刘备是英雄,是慧眼识英雄;诸葛亮评价司马懿是英雄,也是慧眼识英雄。在司马懿还没有建立赫赫军功的时候,诸葛亮就称他是“世之英雄”,这种眼光是很独特的。
而且,诸葛亮对司马懿还怀有一种恐惧感,一种内在的恐惧感。他坦白地说:“平生所患者,独司马懿一人而已。”(卷十九《司马懿智擒孟达》)
这俩人出发点就不一样。
诸葛亮选择最弱小的刘备作为君主,战略性提出了三分天下,在当时的情况下,谋略肯定第一的,到白帝城托孤,刘备甚至要求他可以上位,也就是说蜀汉君王之位对他来说唾手可得,只是他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从来没有想过。诸葛孔明永远在国家的情怀上。
相反,司马懿从一开始投靠曹操,择大树栖身就是为了篡权。此人永远站在家族的立场上考虑问题,战场上俩人的直接对抗,都以战略性防守为主。
但是在夺权的斗争中,司马懿耗费太多精力,终于取得了成功,算是光宗耀祖吧,这些手段,孔明根本懒得用。
当然,从成王败寇的角度出发,司马懿更胜一筹。感情上偏谁,那是个人所好。
01
如果司马懿和诸葛亮都是绝顶剑客。我们可以想象,两人在华山之巅决斗的画面:
对决之初,两人只是小心地试探,不敢轻举妄动,都在观望对方,期待对方先出手,找出破绽。
作为看客,我们很期待“火星撞地球”。
猛然,“嗖”地一声,形势突变,空气骤然紧张,只听两人的脚步越来越快!地上的落叶都飘了起来!
是不是两人持剑,急速跑向对方,然后开始对决了?
不是!
原来,两人反而往后倒退了很多!
看客太失望了。即使,再这样对峙一年半载,两人也不会贸然攻击对方。
诸葛亮和司马懿都是极其谨慎的人!棋逢对手!
02
蜀汉相比曹魏,人力资源、物产资源等许多方面远远不及对手。但是,诸葛亮六出祁山,大打攻势,不正是“艺高人胆大”吗?换做司马懿,他绝不敢这么做!
我们只看两人最后一次斗智斗勇。
建安九年二月,诸葛亮再次北伐。
魏将郑文诈降,诸葛亮将计就计,司马懿中计了,准备亲自前去劫营,被司马师劝阻了。
之后,在剑阁,司马懿的军马被廖化、张翼的伏兵打败,司马懿也差点儿被廖化一刀砍死!
在祁山,诸葛亮屯兵,边种地生产,边派军挑衅司马懿。司马懿坚守不出!
然而,最终,司马懿还是“如约”钻进了诸葛亮精心准备的“口袋”。
只是,人算不如天算!诸葛亮打算火烧上方谷。可是,天降大雨,司马懿父子逃过此劫!
诸葛亮只能仰天长叹:谋事在人,成事在天!
03
司马懿曾评价诸葛亮:“真乃天下奇才也!”这是司马懿对自己对手的最高褒奖。
从诸葛亮和司马懿的几次对决中,我们可以明显地得出结论:诸葛亮的谋略胜于司马懿。
胜王败寇!最后的胜利者是司马懿。在上方谷,诸葛亮欠缺的只是运气!
朋友们,你们认为呢?欢迎留言、评论。
(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果侵权,请联系删除。)
《三国演义》中诸葛和司马都是神级人物,如果论谋略,我认为应该把谋和略分开剖析比较好,论“谋”诸葛亮第一,史上也称他为智绝。而论“略”的话,司马懿比诸葛亮真的强的不是一点半点。
诸葛亮的谋略
体现诸葛亮“谋”的情况太多,赤壁之战、大摆空城计,每一处都将诸葛亮的智慧展现得淋漓尽致。但是诸葛亮一生急功近利,这也是导致蜀国灭亡的另一个原因。诸葛亮的“略”也很有深度,但是他的“略”被匡扶汉室压抑了,所以他的略深但时短。
司马懿的谋略
司马懿是个特别聪明的人,聪明在于他可以看到他人的长处。同诸葛亮对阵,司马懿处处躲避诸葛亮的锋芒,数次死里逃生。制订深谋远虑,跟诸葛亮拉长战线,最后以时间为具战胜了诸葛。
所以论“谋”诸葛亮第一,史上也称他为智绝。而论“略”的话,司马懿比诸葛亮真的强的不是一点半点。
《三国演义》讲的36计谋略与战法!诸葛亮隆中对策、草船借箭,说明了什么?
《三国演义》是一部古典小说,也是一部军事韬略的通俗读物,其中包含着丰富的谋略思想和军事智谋,而古代的《三十六计》是中国古代谋略,特别是古代兵法总结和概括出来的一些精华计策。《三国演义》《三十六计》和古典兵法,三者是相通的,都是讲述谋略和韬略。诸葛亮的《隆中对》是孔明为刘备制定的蜀国战略计划,属于战略策划的范畴,短短的一篇《隆中对》筹划好了蜀国的近期战略、中期战略和远期战略,阐明了蜀国的主要敌人和必须联合的盟友,说明了需要采取的策略,是很棒的一篇战略策划书。“草船借箭”虚构的成分很浓,但在小说中,非常形象地表现了诸葛亮通天文地理,善用谋略,非常睿智的军师形象,属于用智谋的方面。
这说明,《三国演义》可是当成谋略书来读,其中有非常丰富的谋略事例和谋略思想:第一,小说塑造了一系列很有谋略很有智慧的精彩人物,如诸葛亮、郭嘉、司马懿、庞统、徐庶、荀彧、荀攸、周瑜、陆逊等等,皆是大智谋之士,其智谋很值得探讨、学习;第二,小说创造了很多智谋故事和成语等,十分精彩,通俗易懂,传播广,意味深,很有智慧,影响深远,对于谋略文化的普及功不可没,值得赞赏。连猜拳都用上了“三国拳口诀”,如单刀赴会、二嫂过关、三请诸葛、四季春秋、五虎上将、六出祁山、七擒孟获、八卦阵图、九九连环、十指中原等。第三,小说以战役、战例、外交和政治较量等来表现丰富的谋略思想,很值得研究、借鉴。
如果将《三国演义》与《孙子兵法》等兵书结合起来看,将会有更大的收获,谋略和韬略,在现代是可以用在市场竞争和商业管理上的。谋略智慧在竞争时代都是能适用的。
谢邀。
这个问题问的有点不明确,如果你是想问这两个事迹对诸葛亮的影响,那么隆中对可以说是把诸葛亮推到一个战略军事家的角度,而草船借箭,则要写出诸葛亮临阵变通的能力,体现出诸葛亮的聪明来神话诸葛亮。
如果草船借箭可以用36计来解释的话,应该是无中生有。
在正史中,陈寿评价诸葛亮治戎为长,奇谋为短,理民之干,优于将略。而在演戏中,诸葛亮的奇谋表现的可是淋漓尽致,成就了一个完美的人。
如果你还想了解更多关于《智慧谋略,诸葛亮教学攻略与出装解析》的信息记得收藏关注本站,了解更多信息可以在站内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