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信有勇有谋,战无不胜,最后为何被刘邦轻而易举杀掉了?
玩军事的,永远也比不过玩政治的。
韩信死于吕后与萧何之手,但始于刘邦,刘邦对付韩信是一步一步的瓦解了韩信的权力和斗志,要了解刘邦为什么能轻而易举的除掉了韩信,首先你得明白韩信是个怎样的人?
韩信出生于公元前231年,那一年,秦始皇赢政打响了他统一天下的第一枪。韩信的童年时代在秦始皇统一天下的战争中度过。
到公元前209年陈胜吴广起义时,韩信仗剑参军,几经辗转,投到刘邦门下,经萧何举荐,受刘邦重用,才一发不可收拾,在战争中战无不胜、攻无不克,明修栈道暗渡陈仓,还定三秦,瓦罐渡河俘虏魏王,擒夏说,背水一战诛陈余,徇赵胁燕定齐,以断河淹敌计破二十万楚军斩龙且,垓下围项羽,四面楚歌瓦解楚军斗志。
韩信的军事功劳天下无二,就连他的谋士蒯彻也说:此所谓功无二於天下,而略不世出者也。这就是所谓的功劳天下无二,而谋略世间罕见的奇才啊!
一个取得这么大功劳的韩信,是个怎么样的人呢?
萧何说韩信是:国士无双,简单是说就是一个国家独一无二的人。韩信就是一个典型的具有战国遗风的国士。
韩信的终身理想就是裂土封王,所以一般的官职他根本看不上,刘邦认为韩信有野心,确实,韩信的野心就是封王,仅此而已。韩信成长于战国后期,那个时代最大的荣誉就是裂土封王,再往上一步,韩信恐怕绝无此想。现在韩信已经封王,显然安心了。
为什么韩信具有战国遗风呢?因为韩信认为谁对他好,他就对谁好。如漂母给了韩信吃的,韩信封王后回馈千金,再如胯下之辱,韩信封王后反而封赏让他受辱之人,为什么?因为大丈夫能忍天下之不能忍,故能为天下之不能为之事。
刘邦让韩信受到重用,封韩信为王,从一介布衣之身,到享尽天下荣华富贵,让韩信觉得就应该回报刘邦的知遇之恩,蒯彻劝韩信反,韩信反而说道:汉王给我的待遇很优厚,他的车子给我坐,他的衣裳给我穿,他的食物给我吃。我听说,坐人家车子的人,要分担人家的祸患,穿人家衣裳的人,心里要想着人家的忧患,吃人家食物的人,要为人家的事业效死,我怎么能够图谋私利而背信弃义呢?
韩信无反叛刘邦之心,而刘邦有防韩信之忌。刘邦对于韩信也是一步一步解除威胁的:
1、消灭项羽后,马上夺了韩信的兵权;
2、将韩信从齐王改封为楚王,让韩信离开原来的势力范围;
3、有人告韩信谋反时,刘邦采用陈平计策,借云游之际让韩信来相见,以谋反罪抓了韩信,押到京城;
4、贬楚王韩信为淮阴候,在京城监视居住,也就是软禁;
接下来就是吕后及萧何合谋杀害韩信,至于是不是刘邦主使的,我觉得不是,应该是吕后先斩后奏的。
其实韩信早就知道刘邦对他有猜忌之心,在楚汉战争中,刘邦一没兵了,就来夺韩信的兵权,然后项羽死了以后,又夺韩信的兵权,还改封,况且还有蒯彻及钟离昧都告诫过韩信,所以韩信并非不知道刘邦对他有猜忌之心,而韩信对这一切视若无睹的原因,就是仗着自已的功劳这么大,没有防备,但韩信显然误判了形势!
其实原因很简单:
韩信根本不想反刘邦,因此没做反叛的准备,对刘邦还怀有信任和希望。
具体如下:
第一,知遇之恩。大家都知道韩信是战神一样的存在,兵法出神入化,为刘邦打败项羽立下大功。但是韩信之所以能有大功,源于刘邦的信任和包容,给兵给权给钱,让他从一个执戟郎成为一个统兵数十万的将军。韩信从内心上感谢刘邦的知遇之恩。
第二,相信自己对于刘邦的价值。韩信觉得自己立了大功,即使自己平时目中无人,自负狂妄一些,刘邦也不会因为这些细节杀自己。毕竟天下初稳,其他诸侯国随时可能会反,刘邦还需要自己效力。
第三,刘邦身边有陈平,樊哙,曹参,萧何等忠心耿耿的杰出人才,韩信即使做了完全准备,也基本上会输。打仗,特别是打大仗,持久仗,打的是钱,打的是综合实力,不是韩信一个人牛逼就能赢的。韩信再牛逼,也牛逼不过项羽吧?那时刘邦手下的兵力,将领,财力,综合国力,不是韩信这个根基未稳的诸侯国能抗衡的。
第四,民心思定。从陈胜吴广起义,到刘邦打败项羽,平定天下,天下百姓苦战乱久矣,都渴望太平,过安稳日子,这个时候,谁跳起战乱,将得不到民众支持。刘邦此时有天然的道义优势。
以上,谢谢。
韩信确实是中国历史上最有战绩的一位战神式人物,他出身不显,背景不厚,家学不深,师出无名。他当初甚至只是淮阴乡下一个好吃懒做的无业贫民,靠到别人家东一顿、西一顿地蹭饭而苟延残喘,为人所厌恶。一个屠夫就可当众羞辱他,逼得他从自己胯下钻过去。可以说,年轻时的韩信,活得窝窝囊囊,与乡下那些无所事事、浑浑噩噩的浪荡子无异。
然而,出身不显、好吃懒做的韩信,却在后来的秦末战场和楚汉战争中,掀起了巨大的风潮,影响和推动了秦末的战争格局,改变了自己,也改变了许多人的命运,其大将风范、英雄胆识、横扫六合的骄人战绩,让人刮目相看。
韩信作为战略家,他指挥的井陉之战和潍水之战,成为了中国战争史上的杰作;作为军事家,拜他为大将后,他向刘邦提出“还定三秦,挥师东征”的“汉中对”,是楚汉战争胜利的基本战略方针;作为大将,他率军出陈仓、定三秦、擒魏、破代、灭赵、降燕、伐齐,直至垓下全歼楚军,所战之处,几乎无一败绩,为刘邦最后统一天下,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然而,战无不胜攻无不克的韩信,最后为何被刘邦轻而易举的杀掉了呢?其原因一是锋芒早露;二是胸无大志;三是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
为什么说他锋芒早露?前203年,他平定齐国后,内心就开始躁动起来,他认为,他攻城无数,按功劳足可封王,有了这个想法后,他立即修书一封呈刘邦,说齐人狡诈,不易训服,加上南面有楚国,容易联合串通,因此请求刘邦封给他一个假王,以便威慑齐、楚。当时,刘邦正在广武涧与项羽对峙,胜败不知,前途未卜,韩信却来信要求封王,这对刘邦的心里,无疑造成了一种压力,虽然当时刘邦在张良的劝说下,确实封韩信为齐王,但刘邦对韩信的戒心,便开始有了。
他胸无大志。就在刘邦封韩信为齐王的同时,还提出了一个要求,希望韩信立刻领军西进,与自己一起夹击项羽。就在韩信准备开拔之时,先有项羽手下武涉来劝韩信:“反汉与楚连和,参分天下王之。”建议他反汉中立,与刘邦、项羽三分天下。后有他手下谋士蒯也建议:“参分天下,鼎足而居。”如果说武涉有离间之嫌,但蒯通作为韩信的智囊,总不会害他。但对于这些良策,韩信都一一拒绝了,表面上他说刘邦对他有恩,不能背信弃义。但实质上,这是因为他胸无大志,当个齐王足矣,反映出他目光短浅,也为后来被杀埋下祸根。
再者就是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前面说了,刘邦对韩信的疑心,从韩信要求封王的时候,就已经开始,只不过为当时形势所迫,不宜早动干戈。但是,不宜早动干戈,却可以步步为营、慢慢收拾。后来,刘邦又将他改封为楚王,表面上地盘大了,实际上是让韩信置于诸侯的包围中,给他埋下了一个“四面楚歌”的伏笔,说明刘邦对他已经非常警惕。
当得知韩信收留了钟离眛后,刘邦用“伪游云梦”之计,将韩信抓至洛阳,刘邦当时已经动了杀机,在大臣的劝说下,才没有动手,又将他降为淮阴侯,软禁于身边。至于吕后设计暗杀韩信,不过是顺应了刘邦的心意和默许而已,如同顺势推倒多米诺骨牌的最后一张牌。
于是,韩信这位“连百万之军,战必胜,攻必取”的“人杰”,最后死在了妇人之手、钟室之中,让人叹息。
心中的格局不同,决定了人的命运。
刘邦善于用人,善于急智,善于驾御事物。韩信善于帅军,善于驱将,善于治兵,却短于用人,政治嗅觉迟钝,又优柔寡断,所以他只能是帅才,却不可能成为政治家。在政治斗争中不知进退,只能是政治斗争的牺牲品。对于不知进退的将帅们,如果政治不成熟,他只能是政治斗争的殉葬品而不可能有第二条出路。
任何一个政权在用尽武力之后,这多余出来的武力就成为祸患,代代如此,朝朝如此。一旦一个国家,政权,在完成军事斗争之后,这些骄兵悍将,便成为国之祸害,如果处置不当就会发生诸如西汉未年的战争。
客观上说,是韩信的愚昧害了他自己。如果他也和萧何一样自污,如张良一样急流勇退,也许还有一个好下场。宋之赵匡胤杯酒释兵权的少数成功战例。实际是将权高于帝权亦或等于帝权,帝王就会为找回平衡而对被控对象进行严格裁撤,直到这些人从汉刘邦政权里消失,这是历史周期率在起作用!
如果韩信,学一学张良能逃出魔掌,以度晚年!
韩信有勇有谋,战无不胜,最后为何还被刘邦轻而易举杀掉了呢?准确的说刘邦对韩信又爱又恨,处于又想杀又不敢杀的心理状态,韩信是被萧何诱骗,吕雉杀害了他,当时刘邦在外面平叛。我们先从一则小故事就可以透露出,韩信为何被刘邦集团轻而易举杀掉的原因。故事大致如下:
韩信在被降为淮阴候的时候,不能回到他以前的楚国封地,只能在京城赋闲,刘邦就经常找他唠嗑。有一次刘邦问他:我能带多少兵?韩信说:陛下最多带十万兵。刘邦又问:那你能带多少兵?韩信自信的说:多多益善。刘邦反问到:凭什么我只带十万兵,而你越多越好。韩信说:陛下,你是降将的;我是降兵的。
这则故事虽短却反映了很多信息,刘邦是有帝王之术的,他有高超的驾驭人的领导能力。韩信领兵百万 ,百战百胜;萧何统筹粮草,治国有方;张良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汉朝三杰还不是怪怪在刘邦手下,服从命令,听从指挥,这就是刘邦成为帝王的缘故,所以说韩信被刘邦轻而易举收拾不在话下,刘邦完全是利用韩信为人处事的弱点来收拾他的,主要有三个方面:
第一个方面利用韩信的贪欲,从齐王降为楚王。
韩信攻打齐国时,郦食其已经说服齐王田广和丞相田横归服汉朝,而韩信随着战绩越来越大,欲望也随着膨胀起来,开始有了称王的霸心,于是在蒯通的说辞下,不顾齐国已经归汉的事实,率军踏平齐国,田横认为郦食其骗了他,直接把他扔进了沸腾的鼎里去了,造成了郦食其的悲剧事件。
韩信收复齐国后,写信给刘邦要封他为假齐王,此时此刻,刘邦被项羽围困在信阳,正是焦头烂额的时候,你不来发兵救我,却在危难时逼迫我,刘邦勃然大怒。但是整个战争形势对刘邦并不利,为了挽留韩信的心,刘邦派张良亲自到齐国封韩信为齐王。韩信逼刘邦封王,从此,刘邦对韩信结了怨恨,为以后收拾韩信埋下祸根。
韩信在垓下一战,利用诱敌深入的战术打垮了楚军,项羽自刎,楚军全军覆没,韩信虽为建立大汉朝立下了汗马功劳,但是不久,刘邦收回了韩信的兵符,成了光杆国王,刘邦在君临天下分封诸候时候,韩信又从齐王降为楚王,韩信功高震主,刘邦对他心存芥蒂,抓住机会就想挤兑他。
第二方面利用韩信出卖朋友,从楚王降为淮阴候。
韩信当楚王的第二年,有人写信诬陷他造反,这纯属子虚无有的事,刘邦也知道是诬告 ,但是刘邦趁这个机会打压他,于是和陈平商量利用他南巡的机会,秘密逮捕韩信。
韩信知道刘邦巡视各个诸候国莫名的害怕起来,认为刘邦是不是要来抓他,他在踌躇不决该怎么办时,有个人给他出了一个坏注意,拿钟离昧的人头去见刘邦,这样就会消除刘邦的疑心。钟离昧是项羽的人,曾经打败过刘邦多次,刘邦非常恨他,项羽失败后,他来投靠韩信,他俩是老乡。韩信听信了那个人,找到钟离昧要人头,钟离昧含恨自杀了。
韩信走了一步臭棋,这一步为他以后被杀埋下了伏笔。韩信你卖友求荣,这是小人的行径,人人诛之,刘邦利用这一点把他抓了起来,然后,又大赦天下,又把他放了,意思是说你是有罪的,宽恕你希望你好好做人,这一次韩信连降二级,从楚王降为淮阴侯。你们说说,刘邦玩弄人的权术高不高?绝对棋高一着,韩信虽是军事天才,但是他一点也不懂政治。
第三个方面利用韩信图谋不轨,借吕皇后除掉韩信。
韩信降为淮阴侯郁闷至极,装病很少上朝,但是变得狂妄而孤傲。大骂周勃和灌婴,谁也不放在眼里,有一天他逛到了樊哙家里,樊哙对他很尊敬,连忙下跪谢恩:大王,欢迎你到来。韩信哈哈大笑:我怎么和樊哙这样的人混在了一起呢?樊哙的地位并不低,开国大将,皇亲国戚,吕后的妹夫,韩信仍然瞧不起他。
陈豨封为巨鹿的郡守,来和韩信辞别,韩信对陈豨说:你在重要位置并握有兵权,你反不反都会有人告你谋反,那还不如反一下,你要起事时咱俩可相互内外呼应。谁可知道陈豨真反了,刘邦率军去镇压,吕后和萧何留守监国,一天吕后找萧何说:韩信要造反,准备打开监狱的人进攻皇宫,于是萧何设计,说刘邦在外面大捷了,在皇宫开庆祝大会,务必希望韩信去,韩信推脱不过,来到央未宫时被人擒获,并且立刻就杀了,而且夷为三族。
刘邦平反回宫,听到韩信被杀,既高兴又伤心,既欢快又惋惜 。韩信一代伟大的军事家,为大汉朝立下赫赫战功,因为自已的不慎死于非命,可悲可叹!
总而言之,韩信虽然有勇有谋,战无不胜,但他不懂政治,不懂处理人际关系,没有铁腕的手段和圆滑的处世经验,一代兵仙还是被刘邦集团轻而易举的收拾了。
以上是本人的拙见,欢迎大家交流学习!
OK,本文到此结束,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了解更多关于韩信单挑最强出装攻略——战无不胜的利器的信息可以在站内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