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书》里司马懿评价诸葛亮“亮志大而不见机,多谋而少决,好兵而无权”该怎么解释?
第一,志大才疏
诸葛亮有大志而自比管仲乐毅,自作谣言借助水镜先生散播,忽悠刘备。
第二,不懂兵机
“隆中对”,不合兵机,中看不中用。曹孙刘三家,刘备最弱,诸葛亮却提议荆益分兵,这是刘备错失进取汉中的良机。
刘备最宜合兵进取汉中,此时,张鲁主政汉中,奉行一贯道,政敝军弱而取之不难。如果提早得到汉中,上取陇右军马而建立骑兵军团,可横扫天下;下取益州而建立根据地。
反倒是,关羽军团倒悬于魏吴之间,为两方挤压而缺乏战略纵深,覆灭乃是必然。随后,诸葛亮进谗言害死刘封。
11年后,刘备在汉中与曹操火并而惨胜,得到的仅仅是被曹操掏空人丁物资的汉中。
第三,谋划不周,后勤不力。
“先主外出,亮常镇守成都,足食足兵。”《三国志 诸葛亮传》
可是,这次失败恰恰在于没有“足食足兵”,诸葛亮没有尽到责任。
夷陵之战败在粮草不济,诸葛亮难辞其咎。事实上,刘备宜从水路进军湘西,在运动战中批吭捣虚,如此则必胜。此间诸葛亮无所作为而一无是处。
第四,内耗内行,打仗无能。
之后,刘备看透诸葛亮狼子野心,却又心有余而力不足,才有“人之将死其言也善,鸟之将亡其鸣也哀”之叹!
白帝托孤,刘备遗嘱是:“李严统领军事,驻扎永安。”李严统领兵权,原本没诸葛亮的事儿,而后诸葛亮攫取兵权,唯一答案是政变!
《三国志·蜀书·李严传》“三年,先主疾病,严与诸葛亮并受遗辅少主;以严为中都护,统内外军事,留镇永安。”
第五,篡党夺权,穷兵黩武
辅助刘禅,诸葛亮与李严各50%;军权李严100%。
而后,“又领益州牧”,架空刘禅,而实质上的“篡国”。
第六嫉贤妒能害廖立,不听老人言错用马谡
诸葛亮先说“庞统、廖立,楚之良才也,当赞兴世业者也”,但后来,诸葛亮凭借蒋琬谗言而治廖立诽谤先主之罪,将其流放。
刘备曾经告诫过诸葛亮“马谡言过其实,不堪大任。”诸葛亮却偏要用马谡而失街亭。
诸葛亮鼓噪孟达叛乱以干扰司马懿,却算计不到司马懿决断孟达。
第七,劳师袭远,穷兵黩武
蜀国攻魏国,犹如蚍蜉撼树,绝无胜算。诸葛亮穷兵黩武,久暴师于野,而六出祁山皆不胜,最终耗尽蜀国民力民心。
第八,从玩阴谋的水平而言,司马懿也甩诸葛亮两条街。司马懿使儿孙篡魏成功,成就了高水准的阴谋家;诸葛亮以实质上的篡国而又累死自己,于己于蜀于民都不利,实为愚蠢。
诸葛亮是个优秀的谋士,但不是优秀的军事家。是个优秀的总理,但不是优秀的领袖。是个能发挥自己才能的人,即一匹千里马。但绝对不是伯乐。能够使人扌越来越少,绝对不能使人扌越来越多。能够一支独秀,绝对不能枝繁叶茂。能守一隅,绝对无法一统天下。
这样的评价是对诸葛亮较为客观的!最要命的是:从《隆中对》的战略构想,到三国鼎立局面形成后,不将精力转移到固邦强本的经济建设上来,还坚持六出祁山,最终命殇五丈原。至三国鼎立形成之后,司马懿由功到耗的战略思维是清晰的,多是『兵来将挡,水来土掩』,以静制动,积蓄实力,待机而定天下。
诸葛亮“以一州之力伐天下之半”是为志大,“机”是机遇。“不见机”指未得机遇,因为蜀弱小、而魏强大,机遇不佳。
多谋少决:是说诸葛亮行军打仗,处处思虑周详,面面俱到;凡事必躬亲,不放手任用诸将,又不敢出奇制胜,放手一搏。
好兵而无权:好兵”之意,为诸葛亮好研究兵法。这里的“权”并非权力,而是指“权变”之意。说的是诸葛亮虽然兵法娴熟,用兵却步步为营,过于死板而缺少权变。
然而,这是司马懿站着说话腰不疼。
因为蜀国小,一役大败就可能举国精兵尽丧,然后亡国。
所以,诸葛亮岂能不谨慎,岂敢行险?
若是司马懿与诸葛亮对换位置,只恐司马懿连北伐也不敢发起,兵都不动,还谈何用兵!
故而,虽然司马懿的言语之中,似乎已对诸葛亮了如指掌。
然而他坐拥优势兵力,后勤支持又远胜诸葛亮,却仍龟缩于坚垒之内,不敢与诸葛一战,
这实际就是用行动证明了,就算司马懿尽知诸葛亮的缺点,却仍然畏惧诸葛亮,没把握在野战对决中打赢诸葛亮。
由此,司马懿唯有用国力军力拼消耗,在对峙不战中,用时间熬死孤军深入、粮运艰难的蜀军。
所以,如果有人以司马懿这段话,就认为诸葛亮不懂兵事,才略逊于司马懿,那就完全是错误见解与解读了。
《晋书》里还记录有一件事,由此事证实了司马懿对诸葛亮的畏惧有多深。
《晋书·宣帝纪》,就是司马懿传,原文如下:
时朝廷以亮侨军远寇,利在急战,每命帝持重,以候其变。亮数挑战,帝不出,因遗帝巾帼妇人之饰。帝怒,表请决战,天子不许,乃遣骨鲠臣卫尉辛毗杖节为军师以制之。后亮复来挑战,帝将出兵以应之,毗杖节立军门,帝乃止。初,蜀将姜维闻毗来,谓亮曰:“辛毗杖节而至,贼不复出矣。”亮曰:“彼本无战心,所以固请者,以示武于其众耳。将在军,君命有所不受,苟能制吾,岂千里而请战邪!”
事情的经过是这样的:
诸葛亮善于练兵,所以蜀军精锐,甲坚兵利,营伍严整。
这是天下公认的!
若非如此,诸葛亮凭什么敢以一州之力去讨伐大国?
然而,蜀军又有个不可克服的缺点。就是孤军远征,利在急战,难以持久。
因而,魏国朝廷上下一致以为:
蜀军不可与争锋。但只要坚壁固守不战,时间一长,蜀军必粮尽而退。
所以,自始至终,无论蜀军如何挑战,魏军只是谨守营垒,巍然不动,任诸葛亮之智,也无可奈何。
这样,蜀军如猎豹觅食,魏军防守却如缩成一团的刺猬,浑身尖刺,让蜀军无从下口。
于是,诸葛亮遣使者赴魏军大营,给司马懿送了一份包装精美的礼物。
什么礼物呢?
胭脂水粉,首饰、花衣裳、红裙子等妇女用品。并附书信一封,言道:司马公坐拥强兵,为何畏敌如虎,忸忸怩怩,如妇人之状等等云云......。
三国的士大夫们,是什么性格?
那是“士可杀不可辱”的时代。一言不合,就要拔刀杀人的。
所以,诸葛亮此举,伤害不大,侮辱性极强!
所以,老奸巨猾的司马懿忍得住羞辱,但魏军将士却忍不住了。
主帅受辱,诸军将吏勃然大怒,诸营群情汹涌,纷纷前来请战。
军心士气,自古以来皆是可鼓而决不可泄。
所以,司马懿决不能与诸将说,“我们要忍住羞辱,坚决不战”等等畏敌言论,那是会严重挫伤军心,要出大事的。
于是,奸猾的司马懿故意在诸将面前大发了一通愤慨之情,并拔剑明誓,咬牙切齿表示,要诛灭蜀军等等。
然后,上书朝廷,要求与蜀军决战。
而这显然就是司马懿与魏国朝廷之间,为了安抚军心、平息士卒怒火而唱的一出双簧。
司马懿向朝廷上《请战书》同时,又附有一封密函,说明了军中情况。
于是,魏国朝廷马上就任命太尉辛毗持节、督雍凉诸军事之职。
辛毗急赴司马懿军中,重申了朝廷命令,严令:
诸军坚守,不得与蜀军浪战!
于是,在魏军大营中,出现了很滑稽的一幕。
司马懿与诸将披甲执兵,一脸决然之色,要求出战。
而辛毗高举节杖,用朝廷命令强压诸将,厉声严令其等不得出营。
于是,魏军士卒一看,便纷纷这样说道:
“非大将军无勇,实乃朝廷不许我等出战啊!”
魏国这一招,太妙了。
既维护住了司马懿在军中的威望,又平息了将士们出战之心,避免坠入了诸葛亮的圈套之中。
而诸葛亮当然一眼就识穿了司马懿的把戏。
诸葛亮闻此事后,对姜维等蜀军诸将说道:
“自古大将在外,君命有所不受,皆有专断之权。若是司马懿真敢与我交战,又何必大费周章的向朝廷上请战书呢?这老家伙,畏我甚深。无非就是借助诏令来掩饰自己的胆怯罢了。”
这真是一针见血的评论!
此时的诸葛亮,犹如一个孤独的无敌剑客,找不到对手,拔剑四顾心茫然。
诸葛亮北伐,以小欺大,以弱克强;能让良将名臣遍地、带甲百万的强魏,对其如此畏惧。三千年来,历代名将能做到这一步的,唯有诸葛亮一人。
所以,读书要读全本,不能断章取义,也不能读只半本。若凭司马懿一封家书,就说诸葛亮不知兵,那明显就是在说梦话了。
(图片来自网络)
好了,文章到这里就结束啦,如果本次分享的谋司马懿制作方法是什么问题对您有所帮助,还望关注下本站哦!了解更多信息可以在站内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