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个去世的逝者,临终前为什么都想回家,而不愿留在医院里?
最后,要回家。
妈妈走的很早,48岁那年春天,她常觉没力,后发热不退,待查,一直到八月底,才怀疑是肝癌,其间从纺织医院回家。
当晚,让我和弟弟睡她两边,半夜睡不着,又和我说了一会话,很害怕得了这病,又说对不起我和弟弟,没能尽到妈妈责任。
那时,我26岁,弟弟15岁。
不甘心,又送妈妈去华山医院。
反反复复,全家被不能确症的肝癌一会放松,一会紧张。
最后,开刀后判了死刑。
每况愈下。
妈妈说想回家,后又担心,死在家里,儿女会怕,再也不提。
姨母68岁,得肺癌最后的愿望,也是要从医院回家。
但是,她和儿子一家住一处,这个要求也没实现,
我的爸爸86岁发病,急诊室都住不进,养老院也进不去,最后,在家走的。
其实,人到最后,都想死在家里,
熟悉的环境,亲手建设的家,旁边有至亲。
可不知有没有这个命?
什么叫临终概念?
凡是由于疾病或意外事故而造成人体主要器官的生理功能趋于衰竭,生命活动趋向终结的状态,濒临死亡但尚未死亡者,谓之临终。
人的一生中可能不止一次地处在临死状态,有的人会意外地起死回生。但真正的死亡,人生只有一次。临终的过程可以很短,如突然意外的事故造成主要脏器严重损害及心脑血管病的急性发作等。
临终过程也可能旷日持久,如慢性病所致的脏器功能衰竭、肿瘤晚期等,临终过程大多以走向死亡而结束人生。
临终即将死。 当患者走向他生命中最后一个阶段时,身体都会发生一些转变,家属需要清楚并留意。但并不是每位患者都会有同样的变化,有些症状可能不出现,也不是所有的症状都会在同一时间出现。


临终关怀有哪些?
其主要内容包括以下三个方面:
1、对症处理疼痛,减轻患者痛苦。常见慢性疾病患者临终前的痛苦主要来自肉体和精神两个方面。临终关怀对躯体疼痛的处理的原则是,以患者无痛苦为目的,基本不控制止痛剂的使用。
2、对精神上的痛苦,通过医生、护理人员及家属齐心协力,主动倾听病人诉说,而后根据病人心理状况予以解脱,使其安度余生。美化生活环境,慰藉患者心灵。临终作为人生的最后阶段,关怀的目的是实现“优死,安乐”,因而,临终关怀十分注重患者的生活美化,使其在“有生之年”活得更逍遥自在。
3、美化生活环境主要包括:温暖舒适,整洁明亮,气味宜人等诸多方面。
另外,要对患者进行心理护理,使其适应并接受死亡是生命正常发展过程这一事实,解除心理压力和痛苦,安然祥和地告别人生。
临终到底是一个怎样的过程?
在最后的日子里,病人常常被动地接受这样的“待遇”:一是过度治疗,有些病人甚至直到生命的最后一刻,仍在接受创伤性的治疗;另一个极端是治疗不足,也就是说,病人受到的痛苦和不适直到死亡也没有得到充分的解脱。
人生感悟:临终是一个怎样的过程。
那么,生命在最后的几周、几天、几小时里到底处于什么样的状态?一个人在临近死亡时,体内出现了什么变化?在想什么?需要什么?我们该做什么,不该做什么?怎样做才能给生命以舒适、宁静甚至美丽的终结?
临终期一般为10~14天(有时候可以短到24小时)。在这一阶段,医生的工作应该从“帮助病人恢复健康”转向“减轻痛苦”。
临终病人常处于脱水状态,出现吞咽困难,体内循环的血液量锐减,所以病人的皮肤又湿又冷,摸上去凉凉的。你不要以为病人会觉得冷,需要加盖被褥以保温。相反,即使只给他们的手脚加盖一点点重量的被褥,绝大多数临终病人都会觉得太重,觉得无法忍受。
呼吸衰竭使临终病人喘气困难,给予氧气似乎是顺理成章的事。但正确的做法是:打开窗户和风扇,给病床周围留出足够的空间。另外,使用 或其他合成麻醉剂是减轻病人喘气困难和焦虑的最好办法。
当吞咽困难使病人无法进食和饮水时,有些家属会想到用胃管喂食物和水,但临终的人常常不会感到饥饿。静脉输液带给病人的是水肿、恶心和疼痛。
在生命的最后阶段,甚至在临终前三个月,不少病人与亲人的交流减少了,心灵深处的活动增多了。一项对100个癌症晚期病人的调查显示:临终前一周,有56%的病人是清醒的,44%的病人嗜睡,但没有一个处于无法交流的昏迷状态;但当进入临终前最后6小时,清醒者仅占8%,42%的病人处于嗜睡状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