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艾姜维谁计谋更好?
在三国时期,邓艾和姜维都是著名的将军,有显赫的战功。然而,关于他们谁更聪明的问题,历史上的观点并不一致。
一些文献认为,邓艾在战术上明显要高明一些。在几次对战的结果上,他的确是没有吃过败绩。然而,另一些文献则强调了姜维在几次对战中的计谋的恰到好处的谋划。
在最后一次战役中,姜维的计谋取得了胜算,因为邓艾内部军中不和引起,有巧合成分。这似乎表明,在计谋方面,姜维更胜一筹。然而,这并不意味着邓艾的计谋不重要或无效。
总之,邓艾和姜维都是杰出的将军,他们在不同的方面都有出色的表现。谁更聪明这个问题没有一个明确的答案,因为历史上的记载和观点存在分歧。
姜维的智谋连诸葛亮都惊叹,但他带兵打仗怎么总是输给邓艾?
请问提问者,你认真看过《三国演义》吗?姜维九伐中原对邓艾,总体是胜多败少!第110回,姜维背水破大敌,第113回,姜维斗阵破邓艾。第114回,姜维弃粮胜魏兵。若不是后主刘禅听信宦官黄皓之年,把姜维从祁山前线召回,邓艾被姜维困于祁山寨中,或许为姜维所擒!怎么能说总是输给邓艾呢?
这个问题的核心之处,不是姜维为何总是输给邓艾,而是为何诸葛亮对姜维智谋的惊叹。
01
诸葛亮惊叹姜维的智谋,另有意图。
明白了诸葛亮为何惊叹,也就清楚了姜维为何总输给邓艾。
姜维(202年-264年),字伯约,天水冀县(今甘肃甘谷东南)人。三国时蜀汉名将,官至大将军。
第一,228年,诸葛亮第一次北伐,姜维不得已投降了诸葛亮。此时,姜维年仅二十七岁。诸葛亮认为,姜维这么年轻就有非凡的谋略,为此惊叹。
第二,像姜维这样才能的人,在魏蜀边境重地仅仅是级别很低的带兵官吏,可见曹魏人才储备力量的强大,诸葛亮为此而惊叹。
第三,蜀汉官吏四万多人,居然没有几个具备姜维这样谋略的人。
第四,具备一定谋略而且年轻,特别是能够理解诸葛亮战略的人,蜀汉少之又少。
因为这几个因素的存在,诸葛亮对于姜维感到惊叹,并非仅仅是姜维绝对的军事谋略。
建兴七年(229年),诸葛亮辟姜维为仓曹掾,加奉义将军,封当阳亭侯。诸葛亮给蒋琬写信,称姜维是凉州上士,有胆略,并让姜维统领五六千虎步军。后又升迁姜维为中监军、征西将军。
从诸葛亮给蒋琬的信可以看出,诸葛亮指得是姜维有胆略,也就是胆子大。
诸葛亮发现姜维的智谋并加以培养,这没问题,但从对姜维的封赏看,存在很多的猫腻。
姜维是不得已投降了诸葛亮,但毫无寸功。诸葛亮居然直接封为当阳亭侯、加奉义将军。虽说是杂牌将军,也是很高的职位。遍观整个汉末三国时期,这也是罕见的事情。
一个降将,纵然有天大的本事,也不该如此赏赐。关羽是杀了颜良,曹操为了笼络关羽,才封了一个汉寿亭侯。姜维啥功没有,为何就能封侯呢?这太儿戏了吧。
第一次北伐失败,那是诸葛亮的责任,马谡被杀了,赵云受到了处罚。诸葛亮自贬三级,这很难得,但诸葛亮并没有放弃权力。诸葛亮在乎的是权力,而不是爵位。
这次北伐,得到姜维是诸葛亮重大收获之一,他认为姜维是他唯一的衣钵继承人,其惊叹很大程度是在为姜维做广告,其实,诸葛亮也未必就认为姜维有多么超人的智谋。
02
蒋琬、费祎时期的姜维
诸葛亮病逝,蜀军撤回成都,姜维被任命为右监军、辅汉将军,封平襄侯。蒋琬被任命为尚书令,不久又加行都护、假节、领益州刺史,迁大将军、录尚书事,封安阳亭侯。
姜维的平襄侯是县侯,而蒋琬仅仅是亭侯,这差距可不小哦,可以说不可思议。
在整个诸葛亮北伐时期,姜维并没有特别突出的功绩。如果没有诸葛亮临终给刘禅的建言,姜维不可能得到如此高的爵位。如此封赏,如何让别的臣属信服?
238年,利用司马懿率军征讨辽东公孙渊的机会,刘禅诏令蒋琬率军进驻汉中,等待时机,与孙吴夹击魏国。蒋琬一呆就是六年,但并没有一次征伐曹魏。期间,蒋琬仅仅多次命令姜维率领偏师西进,采取一种进攻的姿态,但收效不大。
这也看出,蒋琬不得不遵循诸葛亮北伐的遗愿,但也可以说阳奉阴违,就是做做样子而已。
246年,蒋琬病逝,费祎接替蒋琬出任大将军。
247年,姜维升迁为卫将军,与大将军费祎共录尚书事。同年,汶山郡夷族叛乱,姜维率兵讨平。
249年,姜维假节,率军出西平,不克而还。姜维自以为熟知西域风俗、文武双全,总想拉拢羌、胡为蜀汉所用。但每次想出兵,都遭到费祎制裁,姜维率领的军队不超过万人。
在蒋琬、费祎主政时期,并不积极贯彻诸葛亮持续北伐的战略,姜维也得不到重用。
在诸葛亮病逝二十年的时间里,蜀汉没有一次像样的北伐。
这就是诸葛亮为何对姜维青眼有加、极力吹捧的原因所在。因为在蜀汉内,他找不到能够坚定的执行他北伐战略的人。
因为除了姜维,没有人能够理解他北伐的战略意图,这也是诸葛亮要把衣钵传给姜维的真正目的。这也未必说明姜维就是奇才,智谋高人一筹。
说到家,就是能听诸葛亮的话。
03
姜维北伐
延熙十六年(253年)春,费祎被魏国降人郭循刺杀,姜维独掌兵权。姜维大权在握,终于开始了诸葛亮之后停止了近二十年的北伐事业。
从253年到262年,在不到十年的时间里,姜维进行了十一次北伐,与曹魏将领邓艾、陈泰、郭淮等多次交手,最终取得大胜二次、小胜一次;相距不克四次;大败一次、小败一次的战绩。
253年,姜维第一次北伐,就因为军粮耗尽而退兵。粮草不继,准备不足,打得啥仗,这不瞎折腾吗?
254年,姜维再次北伐,进围襄武,斩杀魏将徐质,攻破河间、河关、临洮等地,拔其县民还蜀。这算作是一次大胜吧。
不用再说了,熟悉诸葛亮北伐的友友,一定会看出,姜维是不是跟诸葛亮一个套路哦。除了粮草不继退军,就是攻陷了魏国的城池,把百姓强行迁移到蜀地。除此之外,没有任何收获,劳民伤财,就为了这个吗?
所谓的胜绩,也是跟一些名不见经传的将领对阵,说明不了啥。
姜维与邓艾共有五次直接对战,无一胜绩,只有一次战平。还是邓艾坚守不出,姜维无奈退兵。跟你玩就把你打得大败,不想跟你玩,你一点办法都没有。
在邓艾面前,姜维除了有胆,啥谋略也没有。
256年,姜维升迁为大将军。姜维整顿兵马准备干票大的,与镇西将军胡济约定两路汇合进攻上邽。但胡济却没有来,姜维被邓艾击败,死伤众多。姜维请求自贬为后将军,行大将军事。
这真是诸葛亮的高足,连这个都是一个套路。官职可以降,但权力不能丢,这玩得是些啥?
262年,刘禅实在是受不了姜维这么折腾,也就不再支持他的北伐,不如听从宦官黄皓的话,享几天快活的日子。
姜维想杀黄皓不成,害怕被害,就跑到沓中种地去了。
263年,邓艾偷袭成都成功,刘禅举国投降,姜维假装投降钟会,打算利用钟会反叛魏国,以实现恢复汉室的愿望。而且写信给刘禅,说坚持几天,就能够复国。
简直是异想天开,痴人说梦。
《三国演义》坚持吹捧刘备、诸葛亮的事业,继而吹捧姜维北伐的行动。
其实,无论姜维的智谋、还是战绩,的确乏善可陈,几乎没有称道的地方。
作为蜀汉的大将军,十一次伐魏,有几次胜绩也难免,因为总能碰上几个菜鸟。
瞎猫也有碰上死耗子的时候,何况被诸葛亮称为奇才的姜维。
在豹眼看来,姜维并非因为智略得到诸葛亮的赏识,而是因为姜维能够坚定地执行诸葛亮北伐的战略,这才被诸葛亮青眼有加,选定为继承人。
诸葛亮没看错,姜维的确是毫不动摇地在执行诸葛亮的遗志,就算有点成绩,那也是对手太弱,遇到邓艾这样的名将,姜维也就啥也不是了。只有战胜名将,啃下硬骨头,才能称得上名将,经常侥幸抓住几个小喽啰,能算得上名将吗?
邓艾不是姜维的对手,姜维何曾输给邓艾?
姜维避禍,钟会邓艾伐蜀,姜维都是领兵将钟会邓艾阻击在剑门关外。
姜维上表:请刘禅增兵守阴平,刘禅不但不增兵守阴平,而且还把镇守阴平之兵撤除,使邓艾偷渡阴平成功。
就是邓艾偷渡阴平成功,刘禅开城投降,并令姜维投降。姜维不但没有投降邓艾,而且还用计计杀了邓艾父子。
在后三国时期,蜀汉最杰出的将领就是姜维。姜维作为诸葛亮的学生,在三国后期担任了蜀汉的大将军。他掌握兵权后,继承诸葛亮的遗志,开始了对曹魏的北伐。
姜维是诸葛亮器重的将领,他参加蜀军时才27岁,诸葛亮亲自对他进行培养。他提拔姜维为仓曹掾,加奉义将军,封当阳亭侯。诸葛亮让他率领五六千人的中虎步兵,亲自教导他军事指挥。诸葛亮评价姜维说:
姜伯约忠勤时事,思虑精密,考其所有,永南、季常诸人不如也。其人,凉州上士也。
诸葛亮赏识和培养姜维,虽然体现了姜维的才干,但也从侧面显现了蜀汉人才匮乏的局面。诸葛亮在当时的战争中,只能依靠魏延、吴懿、王平这些老将,可是,这些将领并不能领会诸葛亮的战略意图。在战争中,诸葛亮也尝试着起用新的年轻将领,可是,他任用马谡却遭受了失败。
在这个局面下,姜维的到来让诸葛亮看到了希望。姜维“甚敏於军事,既有胆义,深解兵意。此人心存汉室,而才兼於人”,非常符合诸葛亮的标准。所以,诸葛亮对姜维大加培养,来为将来做打算。
但是,我们可以看到,姜维虽然受到诸葛亮的器重,可是却没有在诸葛亮指挥的战争中崭露头角。比较重要的战斗,诸葛亮还是依靠魏延、王平这些老将。这与姜维年纪轻,资历浅有关。虽然他掌握了一部分兵力,但在诸葛亮看来,还不能独当一面。
到了诸葛亮去世的时候,诸葛亮也没有把姜维作为继承人安排。他安排蒋琬为自己的继承人。他对蜀汉的实际情况十分了解,知道自己死后,蜀汉北伐的成功渺茫。所以他让蒋琬接替自己,停止北伐,给予蜀汉修生养息的时机,以待将来。
等到蒋琬、费祎死后,姜维接任大将军,掌握了兵权。这个时候,蜀汉已经有二十年没有大举北伐了。姜维继承诸葛亮的遗志,开始了对曹魏的北伐。
姜维本人是凉州人士,他认为自己了解凉州的风土人情。如果他带领蜀军出击,再拉拢周边的少数民族武装,就可以控制陇西地区,做到当年诸葛亮北伐的第一步。然后按照诸葛亮的战略,进取关中。
在姜维的几次北伐中,有胜有负。从总的方面来说,还是胜面大一些。可是,姜维最终也没有达到他的战略目标,控制陇西。这是因为他遇到了一个强劲的对手,邓艾。
姜维和邓艾的交手中,基本上没有胜绩。延熙十九年春,在姜维刚升迁为大将军的时候,姜维和胡济约好日期在上邽会合北伐。可是因为胡济失约,姜维被邓艾在段谷打得大败。这一仗是姜维败得最惨的一仗,在历史上记载说是“星散流离,死者甚众。”
二十年,姜维再次北伐,出骆谷,至沈岭。曹魏的司马望、邓艾一起据守,姜维挑战得不到回应,被迫撤回。
景耀五年,姜维再一次率众出汉、侯和,为邓艾所破,还住沓中。这是姜维最后一次北伐,还是被邓艾打败,没有成功。
在邓艾和姜维的几次交锋中,邓艾的战绩要比姜维好一些。但是,这里面有着天时地利的原因。姜维是客场作战,邓艾可以凭借主场的优势予以对抗。能够抓住姜维的漏洞就予以出击,不占优势的时候就回避坚守。这使得姜维无可奈何,最后只能铩羽而归。
如果排除兵力、国力都不如对方的因素,从战绩上看,姜维的将略应该和邓艾的水平相当。但是,邓艾只需要对付面前的自己的防区,而姜维还要负责蜀汉所有的军事行动。在这方面来说,邓艾的任务要比姜维轻得多。这样,邓艾有更多的时间精力来应对战事,这都使得邓艾占了便宜。
从战事来说,姜维除了第一次段谷之战外,其他和邓艾的战事基本持平。虽然失败,很快就可以重整旗鼓,再次北伐。这里我们可以看到姜维的才干。而且在最后,曹魏伐蜀的时候,为了牵制姜维率领的蜀汉主力,掩护钟会在汉中的攻势,专门派邓艾、诸葛绪绊住姜维在沓中。
可是,在邓艾和诸葛绪优势兵力的围攻下,姜维依然带领蜀军突出重围,回到剑阁继续抵抗。如果不是邓艾偷渡阴平,钟会最后也只能撤兵,自认失败。
邓艾在灭蜀后,自夸说,“姜维自一时雄儿也,与某相值,故穷耳。”史书说“有识者笑之”。可见,邓艾自以为比姜维高明,可并没有得到大家的认可。
姜维的北伐没有成功,邓艾这个对手是一个原因,但更大的原因在于双方的国力差别上。如果从将略上来说,姜维和邓艾不相上下。姜维北伐时消灭不了邓艾,而邓艾在沓中之战时也消灭不了姜维。
可是,蜀汉的实力不如对手,姜维和邓艾的将略不相上下,作战的区域又在邓艾的控制区里。这些因素叠加在一起,姜维无法战胜邓艾也就顺理成章了。
我是历史笑春风,欢迎大家关注我,多提宝贵意见,谢谢。
关于邓艾——王朝中的智谋军师的内容到此结束,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了解更多信息可以在站内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