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代四大传说?
四大民间传说是:《牛郎织女》、《孟姜女哭长城》、《梁祝》、《白蛇与许仙》,这四个故事是最具有中国特色的民间传说,也是中国流传最广,影响力最大的传说故事。1、梁祝的故事最早见于唐·梁载言的《十道四蕃志》。
2、牛郎织女的传说始于《诗经·大东》。
3、孟姜女的传说起源于《左传》。
4、白蛇的故事起源于唐传奇《白蛇记》。
丘睿的什么开启了明代文人创作传奇的序幕?
丘濬,字仲深,琼山人,明代中期著名的思想家、史学家、政治家、经济学家和文学家,他的传奇剧本《五伦全备记》开启了明代文人创作传奇的序幕,
除了以诗文名世之外,丘濬又是传奇作家,他的剧本《投笔记》《罗囊记》《学鼎记》和《五伦全备记》,被认为“启导了明代文人创作传奇的风气”,后者在17世纪更流传至韩国,被译成韩文,作为学习中国语的教本。
明代最杰出的剧目?
《牡丹亭》是明代著名戏曲大师汤显祖最杰出的剧目。此剧极富浪漫主义色彩,歌颂了青年男女大胆追求自由爱情,反对封建礼教的人文精神。文词、曲调、舞蹈三者完美地结合在一起,成为昆曲最经典的代表作之一。
明朝(1368年-1644年),中国历史上的朝代,明太祖朱元璋建立的。初期建都应天府,明成祖时期迁都顺天府。传十六帝,共计276年。
明代初期剧本创作没有建树,仍然是高明的《琵琶记》和”四大传奇”(《荆钗记》、《白兔记》、《拜月记》、《杀狗记》)成就最高,舞台演出最受观众欢迎。
其余新作受当时统治思想控制,与杂剧一样也在宣扬封建道德,像《五伦全备记》、《香囊记》之类,陈腐朽烂。所以,明初到嘉靖这一百多年,是戏曲的低潮阶段。
李开先《宝剑记》的问世,表明传奇创作开始出现新气象,有了新发展。
《牡丹亭》是最杰出的传奇剧目。明朝戏曲创作的高峰,那我们就不能不提汤显祖了,他的创作,达到了明代传奇的高峰。汤显祖字义仍,号若士,江西临川人。他万历十一年(1583)中进士,在南京任职,与顾宪成、高攀龙等东林名士关系甚深,与李贽也有过交往。他的主要作品有《牡丹亭还魂记》、《南柯梦》、《紫钗记》、《邯郸记》。四部剧中都有梦,合称《玉茗堂四梦》,又名《临川四梦)。
哪位能给讲一个关于大明朝江山的传奇故事?
千里万里路,不如读书路。
我是千河,我来回答。
关于发生在大明江山的传奇故事很多。
说个比较有趣的吧。
最具权势,权利大的皇后
诚孝张皇后的一生经历了六朝,这在历朝历代皇后都没有过。
早在明成祖朱棣时期,诚孝张皇后就是孝顺贤德的,这一点得到了明成祖和徐皇后的欣赏和喜爱。诚孝张皇后的父亲是节度使张麒,当时的张麒并不是什么显赫的官员。
洪武二十八年,朱高炽被立为燕王世子,同时封张氏为燕世子妃。到了永乐二年的时候,朱高炽被立为皇太子。后来朱高炽即位之后,张氏被立为皇后。成为了皇后的张氏,没有权势的欲望。
明仁宗的在位时期非常短,仅仅不到一年的时间。之后明仁宗与张皇后所生的长子朱瞻基继位,是为明宣宗。到了这时候张氏已经成为了皇太后。由此张氏的权力不断扩大,有了左右朝廷的能力。明宣宗即位的时候,年龄还不大,很多大事都需要向母后请示。
不过张氏是遵从祖训的,当初马皇后就是参政而不乱政,这一点张太后也做到了。可以说张太后有太后之权,但是绝不弄权,更为主要的是,张太后与明宣宗不玩弄心术,因此张太后没有成为武则天一样的女人。这一点是难能可贵的。
张太后辅佐明宣宗,达到了重才纳贤的朝政,这让明朝走入了一个新的巅峰,永乐盛世得到了延续。在张太后的尽心尽力辅佐下,出现了“仁宣之治”。可惜的是,明宣宗在位仅仅十年就驾崩了,终年38岁。
于是明英宗即位了。张太后成为了太皇太后。不过明英宗即位的时候仅仅9岁,什么事都不懂。于是大臣们要求张太后垂帘听政,可是她拒绝了,并且告诉大臣们:“我不能坏了祖宗的规矩。”就这样张太后更加得到敬重。面对这样的朝政,张太后将老臣召集到了一起。
张太后召英国公张辅和杨士奇、杨荣、杨溥及礼部尚书胡濙入内,并且对他们说:“如今皇帝年幼,需要各位齐心协力,共同创造辉煌。希望你们尽心尽力辅佐皇帝。”在张太后辅佐朝政期间,最为主要的就是张太后协调君臣之间的关系非常厉害。
正统七年(1442年)十月,张太后病逝。同时明英宗给了这位太皇太后非常高的谥号——“诚孝恭肃明德弘仁顺天启圣昭皇后”可以说张太后的一生就是不平凡的。在《剑桥中国明代史》中,给予了张太后高度的评价。书中的评价很多,只截取一部分内容。
书中的内容是“她在朝廷中,不论在礼仪上和事实上都取得了最受人尊敬的地位。此外,在前一代皇帝统治时期,她作为皇太后已在一定程度上参与了政治的决策。”由此张太后在明朝的权势不可小觑,但是也没有坏了祖宗规矩,这一点要比很多皇后强。
我是千河,欢迎大家评论区留言!
讲一个驿卒的故事,传奇程度,堪比李自成。
在北直隶(河北徐水县)有一个叫陈虎的农民,为了挣钱贴补家用,就替人服徭役。凑巧,从京城来了一个太监,县里就安排陈虎去伺候。说白了,就是到驿站当驿卒,照顾往来客人。结果,这个太监很牛气,一言不合,拿鞭子揍了陈虎一顿。
被笞,归而发愤,即阉其长子,得供奉内廷。
陈虎回去以后,越想越生气,就把只有八九岁的大儿子陈矩阉了,送进宫里当太监。他是想让儿子也像这个太监一样威风。
陈矩进宫以后,分派在司礼监秉笔太监高忠名下。这个高忠也是个好太监,曾带兵防守鞑靼抢掠。陈矩对高忠特别敬佩,也下决心励志要当一个好太监。因此,陈矩奉旨出去办差的时候,都是秉公办事,从来不作威作福,更不干敲诈勒索那一套。
也是好人有好报,陈矩后来升任司礼监秉笔太监,并掌管东厂!这等于是把“纠政、监察大权”都掌握在手里了,绝对是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大太监”。陈矩要是心眼坏点,那肯定就是王振的翻版。幸好,偏偏陈矩是个好人。
他在职期间,为人正直,多次向皇帝建言献策。有官员因为谏言惹皇帝生气了,陈矩会替他求情。发现地方上有不对的政令,陈矩也会帮着官员上言。著名的“妖书案”,也是陈矩想法给遮掩了过去,找了个犯死罪的顶包,没有牵扯太多人。
1607年,68岁的陈矩在“内直房”值班时去世。这真是死在了工作岗位上。明神宗为他谕祭九坛,祠额为“清忠”。
这还不算完。
这个驿卒陈虎在送走大儿子当太监不久,在伺候过往客人时,又被人叫仆人打了一顿鞭子。陈虎就问打他的仆人,那人是什么人啊,这么牛气。仆人说,他是进士老爷!
于是,陈虎发现,进士也很牛气啊!于是,陈虎一生气,就让二儿子出外求学。二儿子不负期望,考上了进士,做了官。
(文|勇战王聊历史)
关于明朝前期五大传奇的内容到此结束,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了解更多信息可以在站内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