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有些治病毒的药剂为什么不可以和杀菌剂混用?
一般防治病毒病的药都可以与杀虫剂混用使用。
病毒病,由蚜虫、蓟马、粉虱传播病毒。用菇类蛋白多糖(或香菇多糖)加天然芸苔素加辛菌胺乙酸盐(或氯溴异氰脲酸)加硫酸锌加噻虫嗪(或啶虫脒)防治,每7~10天叶面喷洒一次,连续喷洒2~3次,以钝化病毒,削弱病毒活性,抑制病毒繁殖,杀灭病毒和传播病毒的蚜虫、蓟马、飞虱,就能预防发病,防止蔓延。有些治病毒的药剂为什么不可以和杀菌剂混用?
首先解释下你说的杀菌剂很笼统,杀菌剂包括杀真菌、细菌、病毒的各种药剂。
其中你说杀病毒的药剂,一般以生物制剂或化学提取的杀菌剂例:香菇多糖、宁南霉素、盐酸吗啉胍等
而为了节约防治成本,通常使用多种杀菌剂或肥料进行复配使用,而很多杀菌剂不能够复配一起使用,特别是针对细菌性病害的铜制剂较特殊,容易产生拮抗或者降低药效等,所以建议选择杀菌谱宽的药剂,能够做到一药多防。
因不了解你当地作物,环境、病害因素没办法直接给你推荐药剂,及混配药剂,所以建议去当地农业推广部门咨询。
温馨提示:如用多种药剂进行喷施前,建议做小范围混配实验,看是否会产品拮抗,降低损失。
推荐农药及肥料混配顺序:叶面肥>可湿性粉剂>悬浮剂>水剂>乳油等依次倒入, 加入一种药剂之后充分搅拌均匀, 然后再加入下一种。
记住是先加水后兑药, 进行二次稀释。
个人建议,仅供参考
疫情抗病毒的药剂能否用在农药上?
我个人认为是没有必要的,我就是一个农民,投入大于产值,浪费钱才,更重要的是浪费国家的科研人员的时间,人这一辈子时间是有限的,把最好的年华为国家做科研贡献。
1.抗病毒药的生产过程很漫长,从研发到临床医学,首先要进行理化性质,药理,药效,药代动力学,毒理等等规定项目的研究,小规模试生产后,按国家新药审批的要求进行申报临床实验。
2.农药研发到生产相对来说简单多了,只要对农作物没有伤害就行,各种原料(包括化工、矿物、植物等)通过合成(包括提炼、萃取)生产原药,然后在原药里加入相应溶剂、助剂等生产商品制剂。
2、如果是制剂生产厂家,可以从相关原药生产商手中购买原药,直接在用原药里加入相应溶剂、助剂等生产商品制剂。
这只是一个简单的流程,生产农药需要很多的生产设备,有些农药需要多个中间步骤才能获得产品。
疫情抗病毒的药剂应用在农药或者农作物上?有什么意义呢?两者针对的标靶不一样,作用的物种也不一样,安全性也不一样,从价值上来说两者也是有一定差距的。为什么要把抗病毒药剂用在农作物上呢?
1、农药和抗病毒药剂的标靶不一样。农作物患病,主要是以细菌和真菌为主。人类感染的病毒,则是无细胞壁、外部有蛋白质外壳的单链DNA的病毒。两者的结构不同,所应用的药剂也不同。而且,即便是农作物的病害,细菌性病害与真菌性病害所应对的杀菌剂种类也有比较大的差异,只有少数种类的杀菌剂能同时针对细菌性病害和真菌性病害。所以,在作用标靶方面,就有很大的区别。
2、农药和抗病毒药剂作用的物种不一样。农药作用的物种是什么?是农作物、是细菌和真菌、是昆虫和害虫;而抗病毒药剂作用的可以是人,也有可能是禽畜。但是,从客观的角度来讲,是不会有人把人用药给禽畜使用的,两者的纯度不同。同理,禽畜用药也不能给人使用。这样看的话,农药不能给人用,出人命;抗病毒药剂也不能给农作物用,没实际的应用效果啊。
3、安全性不同。抗病毒药剂与其说是“解药”,也是“毒药”。但是因为受体提质差异的因素,也有可能出现耐受性的差异或者过敏的情况。如果说,把抗病毒药剂给农作物用,没什么应用效果。病毒在农作物表面残留的时间也有限,没有可以让病毒繁殖、活动的受体环境。所以,在安全性方面,抗病毒药剂也不是那么安全的。
4、研发成本。农药的研发成本也是比较高的,比如说“666”,就是在试验失败了665次之后,在第666次试验时成功而研发出的杀虫剂。所以,农药的研发成本也比较高昂。但是相对于人身使用的抗病毒药剂来说,需要进行多年的药剂受体试验来搜集试验数据,以辨别安全性。所以,在研发成本方面,人用的抗病毒药剂的研发成本要比农药更高,毕竟是关乎人命的药剂,不能马虎。
所以,疫情防控使用的抗病毒药剂用作农药或者对农作物施用,没有任何的实际意义。而且,从施用成本的角度来讲,也是不现实的。
以上是我对这个问题的一些看法, 如有不当之处请海涵。
关于《明日之后》二级病毒药剂制作方法详解的内容到此结束,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了解更多信息可以在站内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