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没有普通话,那国与国开战两军交战时是怎么骂阵的?
如果处于攻势,骂战在一定程度上维持了军队的士气,一方面可以修整,因为长途跋涉或者征伐已久。一方面可以消磨对方士兵的信心,让敌将焦虑导致思考短路。长时间的骂战容易投鼠忌器,赢面就会从64、变成82。也有可能让对方吓的溃散。
当然这得看将领的谋略。
从古至今都有翻译
《礼记·王制》有记载:“五方之民,言语不通,嗜欲不同。达其志,通其欲,东方曰寄,南方曰象,西方曰狄,北方曰译。”
意思是各国各地的人语言不通,风俗不同,就设立寄,象,狄,译。这些就是古代的翻译官。
汉代有译官令、九译令,隶属于九卿之一的大鸿胪,汉代郡官曰太守,县官曰令。
如果要打仗的叫吗的话,叫翻译翻译一遍就好了。看过《亮剑》吧!李云龙叫阵就是用的翻译。
古代战争为什么要叫阵,不能直接攻城吗?免战牌真的存在吗?
您好,这是个有趣的问题。我们在历史小说中对于这种现象其实是见得不少的。开始打仗之前,双方排好兵,列好阵,双方找个壮士或者将军出来对骂一下挑衅,然后再打几下,随后再由双方大军进行冲杀。但这种情况真的存在吗?答案是有的,但真的很少,古代打仗双方主要看什么?
士兵的数量与素质
俗话说得好,“是骡子是马,拉出来溜溜。”战场不是拳击场,古时战场是冷兵器的天下。所以说在大家都拿冷兵器的情况下,人数就很重要了,毕竟你不可能一个手榴弹炸死一大片,而士兵素质呢则是整队的作战能力,毕竟古代经常有各种的阵法需要变换,打起来也是面对面的肉搏,素质高,则阵法变换流畅,面对面的时候也能打多几个。
将领的才能
这一点其实就可以很好的反驳上面叫阵的观点了。如果古代真的是叫阵,双方摆开阵势,面对面冲锋,那要将领的计谋有什么用呢?所以在古代战争中,一个好的将领有时能让军队由弱势变成强势,以少胜多,就像韩信的背水一战那样。
因此,古代打仗很少有叫阵的行为发生,而小说评书经常出现叫阵大多是因为要突出人物性格而为之,就算存在叫阵行为也只是在敌我差距悬殊,弱方想以叫阵壮士气寻找机会,而强方充满自信乐于奉陪而已。
免战牌真的有吗
至于免战牌则是当敌军八面威风来攻城,守城一方因某种不利因素不克不及或不宜应战,便在城门高挂免战牌,就不用担忧敌军来攻击。然后等到两边都收起了免战牌,约好时光一同再战。
但在我看来,免战牌也是不存在的。原因也非常简单,古代用兵讲究天时地利人和,也讲究兵贵神速,而且古代打仗后勤的保障是非常容易出事的,所以经常需要催粮。所以不挂免战牌的一方在占据天时地利人和的情况下怎么会被一个免战牌的阻碍攻击呢?除非此时双方都有难处,或者双方将领都讲道义,那么免战牌或许会有点用。
以上便是我的回答,希望对您有所帮助,如果您有更多想法,也欢迎在评论区留言,进行进一步讨论。
李元霸镇楼
在看如《三国演义》《隋唐演义》小说与电视剧中,经常看到大将在阵前单挑,古代打仗真的有这样子么?
还真有!
昨天回答“两军交战不斩来使”的军礼,恰好有提到春秋时期战争有一个环节“致师”,也就是题主说的叫阵。
致师的目的有很多,主将允许的行为,通常是为了显示自己一方的勇气与战斗的意志或者挫败对方锐气
众所周知周朝最重“礼”,春秋时期礼依然是贯穿诸侯之间所有的重要一项。
而且春秋时期能够成为军人的几乎都是贵族,贵族接受的都是“礼”的教育,自然会遵循礼。所以看春秋时期的战争时,会发现有很多叫阵的情况。
齐晋鞌之战,两军列阵之后。为了试探晋军,齐国大将高固就上前叫阵,擒住晋国一员大将回到齐国阵营,还留下一个成语:余勇可贾(欲勇者贾余余勇)。
在晋国为救郑国与楚国交战时,晋侯就派张骼、辅跞到楚军阵营挑战,抓了楚国很多人。
皆取胄于櫜而胄,入垒,皆下,搏人以投,收禽挟囚。
这明显是为了显示自己的勇气,挫一挫对方的锐气。
所以叫阵是真实存在的,只不过到了战国时期,这种行为就比较少出现。旧唐书中倒是有记载薛仁贵领兵打九姓突厥时,对方派出骁勇几十人来挑战,被薛仁贵三箭射死三个。
叫阵的情况普遍存在于小说及影视剧,目的是为了突出主要角色的形象。
至于为何不直接攻城,春秋时期的战争时讲礼,通常是约定时间约定地点进行战斗,而且由于春秋时期的国家形态还不完善,除了都城之外,其他地方大都属于野邑,少有战国时期那种关塞、据险而守等,城市攻防战也相对较少。
至于免战牌,在老妖看的历史书籍中没见到过,小说《封神演义》倒是频频使用,但是想来应当不存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