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葛亮和陆逊谁更厉害,为什么陈寿会单独为他俩列传记?
诸葛亮无论在历史还是在演义里都是一个智慧类似神一样的人物!陆逊是因为和刘备一战成名,他的名声之所以小于诸葛亮,是因为历史上人们总把蜀国作为正统描写的结果,因为刘备所以他的谋臣就会格外引人注意,而陆逊,他在吴国也是很有吧刷子的人物, 但是因为吴国在孙坚手里开始起家,到了孙策手里开始立蔓,到了孙权手里开始巩固,所以相比艰难起家,到不得已靠赚取宗族刘璋的四川基业,这一路无处不显现诸葛亮的聪明才智,所以诸葛亮出镜率高于陆逊,基于大家对刘备的关注度!
先说知名度较小的陆逊,陆逊21岁跟随孙权为幕僚,那时的孙权接手哥哥基业可谓是风雨飘摇,陆逊在34岁(公元216年)的时候,参与征剿山越叛乱,大获全胜,他的军事指挥才能得到孙权注意,并开始重用。而此前两年(公元214年),刘备在诸葛亮的点拨下已经占据了西川称王。也就是说诸葛亮此前已经帮助刘备白手起家到占据一方,形成了事实上的三国鼎立的局面!
应:紫气東来回答这一题:
陈寿为诸葛亮,陆逊单独做传那肯定是说这二位是三国中是重量级的人物,至于说谁利害应该说各有千秋。
诸葛亮的长处是擅长政治,在出山时就能看出三分天下的局世来,这己经是很不容易了,而在帮寄人篱下的刘备也打出一片天下来更是艰难,同时看出要想立足只有联吴抗曹才能生存,这就是政治家的眼光,诸葛亮亲自出使东吴游说孙权,终于达到目的,赤壁之战后三国的局面成鼎立之势,这就是诸葛亮的高明之处。
还有无论顺境逆境都始终追随刘备其忠心耿耿的精神可佳。
刘备死后蜀汉危机,诸葛力挽狂涛,支撑着摇摇欲坠的蜀国,虽然说连年征战,劳而无功但诸葛亮尽力了,由于国力太弱,打仗也不是他的强项,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应该突写,因而单独立传。
陆逊与诸葛亮不一样,诸葛亮是帮刘备打天下,而陆逊是帮孙权守天下,这个陆逊不简单,年纪轻轻的就忽悠关羽,把关羽玩弄了一把,让关羽悔恨终生,夷陵之战把征战一生的刘备打得几乎全军覆灭,本可一举擒获刘备,但陆逊下令停止追击,然意识到最大的敌人是曹魏,而不是刘备,可见陆逊不仅精通军事,而且政治眼光独特,从后来的曹魏大军压境时证实了陆逊的判断能力超强,东吴在陆逊的指挥下击退曹魏多次进攻,陆逊的军事能力远在诸葛亮之上。
若说谁利害,这两者无可比性,诸葛的政治见长,陆逊的军事奇特,各有所长,陈寿也不能分辨,不得不为二人单独立传。再见!
诸葛亮厉害,书里说陆逊的才略不亚于周瑜,也就是说陆逊,周瑜在一个层次上,司马懿屡败诸葛亮,因天时,魏没有亡,所以说陆逊,郭嘉,徐庶,周瑜,司马懿在第二层次上,诸葛亮,庞士元(庞统, 凤雏先生,与诸葛亮齐名,早亡)在第一层次上,曹操手下的荀彧,荀攸,程忠德,还有袁绍的田丰,沮授在第三层次上,况且陆逊自己说过:孔明真卧龙也, 吾不及也。陆逊曾经被诸葛亮的八阵图(八卦阵)困住,要不是诸葛亮他老丈人,夷陵之战吴胜蜀败的局势可就不一定了,刘备,刘禅都很窝囊废,但是有诸葛亮,庞统在,就好多了
袁绍手下的头号大将是麴义吗?《三国志》立传了没有?
楼主问的是游戏上是吧,史书上没有什么河北四名将的说法。麴义原是韩馥的手下,后归袁绍,逼韩馥让冀州,这个人作战很勇猛,曾多次帮助袁绍与公孙瓒作战,后因为居功自傲被袁绍所杀;颜良是死在白马坡,被关羽斩杀,文丑死于乱军,这二人的死,主要责任在于袁绍指挥失误,孤军深入,中了埋伏,不然关羽没有那么容易就杀了颜良。张郃是三国名将,三国后期称为曹魏方面主要的武将之一,地位比较高,张郃后来死在诸葛亮的手中,是司马懿借刀杀人的伎俩,司马懿要篡权,论影响、势力,名望,张郃无疑是个最大的障碍。张郃善于行兵布阵,带兵很有经验,又善于安营扎寨,对地理很有研究,被后世称为曹魏的“五子良将”之一。高览的记载很少,不了解。
麴义在《三国志》里没有立传,这四个人中只有张郃在《三国志》中被立传。
三国志给多少人立传?
西晋陈寿著《三国志》,基本承袭了司马迁的纪传体方法,但又有所不同。司马迁将陈涉列入世家,不与诸臣为伍;而陈寿却不列世家,只将刘备、孙权归入列传,而且又将诸葛亮、陆逊单独列传。
整部《三国志》,共有八人单独列传,分别为曹操、曹丕、曹叡、刘备、刘禅、诸葛亮、孙权、陆逊。曹刘孙六人都是一国之主,不编世家而单独列传,合乎情理。诸葛亮虽非国主之名,却有国主之实,为其单独列传,亦情有可原
《三国志》为什么不给孔融立传?
孔融,字文举,鲁国(今山东曲阜)人,东汉著名的文学家,“建安七子”之首,孔子的二十世孙,太山都尉孔宙之子。少有异才,勤奋好学,与平原陶丘洪、陈留边并称俊秀。世人皆以“孔融让梨”的故事教后人学习谦让,却不知我们曾膜拜学习的圣人其实是个不仁、不义、不忠、不孝、冷血的伪君子。
一、不仁的孔融:孔融担任北海国相的时候,有一天为父亲举办丧事,要求当地的群众都必须出来哭,死的又不是自己的父亲,所以群众们虽然被迫来了,却哭不出声来。这本来是一件很正常的事,无论是换了谁,也不会哭得象如丧考妣一样。没想到,孔融当场杀掉了一个在他父亲灵前哭泣的人,罪名是:哭得不够悲痛。如此的草菅人命,如此的蛮衡无理、残暴不仁,哪有半点文人风格和德性。
二、不孝的孔融: 想必 ”孔融让梨”的故事在中国几乎家喻户晓,耳熟能详,但就是这么一个入选教科书的模范所作所为足可以毁人三观!听听孔融这些言论就可窥一斑而见全貌:1”父与子,有什么恩?论其本义,不过当时情欲发作而已。”;“子与母,又有什么爱?就像一件东西暂时寄放在瓦罐里,倒出来后就什么关系都没有了。”如此言论将父母亲情置于何地?用大逆不道来形容他已经显得很苍白了吧。 2:“闹饥荒时,有点吃的,如果父亲不好,宁肯拿给别人去吃。”把这样的人作为孩子学习的榜样,简直是一件细思极恐的事情。
连杀人不眨眼的曹操都无法容忍孔融的不仁不孝了,最终孔融是以“不孝”的罪名被曹操满门抄斩,而陈寿所在的晋朝是“以孝治天下”,如此不仁不义,不忠不孝之徒,哪敢为他做传?因此,《三国志》没有孔融传。
孔融是以“不孝”的罪名被曹操满门抄斩的,而陈寿所在的晋朝是宣称“以孝治天下”——用现在的话说,孔融属于“历史反革命”,哪敢为他做传?因此,《三国志》没有孔融传。
有“让梨”美名的孔融其实是个“吃人肉”的伪君子。孔融,字文举,鲁国(治今山东曲阜)人,东汉文学家,“建安七子”之首。家学渊源,是孔子的二十世孙,太山都尉孔宙之子。少有异才,勤奋好学,与平原陶丘洪、陈留边并称俊秀。世人皆以“孔融让梨”的故事教后人学习谦让,却不知我们曾膜拜学习的圣人其实是个不仁、不义、不孝、不忠冷血“吃人肉”的伪君子。
如果你听腻了孔融让梨的故事,那就听听孔融另外两个一定让你耳目一新的观点吧:一是说,“父与子,有什么恩?论其本义,不过当时情欲发作而已。”;“子与母,又有什么爱?就像一件东西暂时寄放在瓦罐里,倒出来后就什么关系都没有了。” 二是说:“闹饥荒时,有点吃的,如果父亲不好,宁肯拿给别人去吃。”如果你想为孩子选一个学习的榜样,请不要考虑孔融。
不仁:孔融担任北海国相的时候,有一天为父亲举办丧事,要求当地的群众都必须出来哭,死的又不是自己的父亲,所以群众们虽然被迫来了,却哭不出声来。这本来是一件很正常的事,无论是换了谁,也不会哭得象如丧考妣一样。没想到,孔融当场杀掉了一个在他父亲灵前哭泣的人,罪名是:哭得不够悲痛。如此的草菅人命,如此的蛮衡无理、残暴不仁,哪有半点文人风格和德性。
说孔融吃人肉,其实不是他真的吃过人肉,而是他著名的吃人理论。晋朝的杨泉在《物理论》中记载了一件事,说汉末有个叫管秋阳的人与弟弟及其同伴,因避战乱而结伴同行,天下雪断了粮食,管秋阳就对弟弟说:「现在如果不吃你的同伴,我们三人就一起死。」於是兄弟俩一起杀了这个同伴,得以活下来。孔融对这件事的看法是,管秋阳爱惜父母赐予的身体,所以吃了同伴,没有什么错。
三国志立传手游攻略的介绍就聊到这里吧,感谢你花时间阅读本站内容,更多三国志立传手游攻略的信息可以在站内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