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国时秦国是怎么样一步一步获得胜利,抛开制度和地理位置,其中每一个小的历史事件中,蕴含着什么样的故事?
飞廉恶来,本是商代贵族。武王伐纣以后,飞廉恶来(后世典韦一句古之恶来,也是拿恶来之勇做对比。殊不知这恶来竟是秦王先祖)的后代一直给周天子养马,机缘巧合之下,受封成为小诸侯,从此开启了开挂之路。
一开始,秦国的封地并不是在地图所示的西边,而是在三晋中的大概赵国的位置(当然那会儿不叫赵国,也没有秦国)。后来这块土地被晋国吞并,秦国和赵国共同的祖先跑到周天子那儿告状。但周天子也管不了,无奈之下。这批人中一部分跑到西边荒野土地建国,另一部分留在晋国。之后的故事也足够明朗。留在晋国的这批人后来出了赵盾等等名人。后来三家分晋以后成了赵国。而秦国经过秦穆公时代,终于成为了一方诸侯。
历史冷知识,赵王秦王都以赢为姓,以赵为氏。秦始皇为了不叫赵政也是煞费苦心,叫了赢政。
后边的故事大家也都知道,奋六世的秦国一句开挂。不管是三天,还是三年,甚至秦昭襄王的大几十年,亦或者亲宣太后的女子掌权,秦国并没有犯过什么大错。反而经过商鞅变法不断变强。甚至有网友说,即便长平之战秦国输了,几年后秦国一样能恢复实力。
秦国的胜利,几个关键节点性的人物,秦襄公,秦穆公,秦孝公及秦王嬴政。
一,襄公立国
秦襄公
西周末年,西戎攻入镐京,周幽王点燃烽火台,由于先前的烽火戏诸侯,绝大多数诸侯王都没有当真,只有政治度极度敏感的秦襄公,卫文侯,郑武公,晋文侯各怀目的的赶来救驾,虽然为时已晚,幽王身首异处,但鉴于秦襄公勤王有功,秦被被周平王封国了,并且被封了大片戎族土地。在那个讲究名分决定一切的时代,秦襄公的卓越远见,为秦的崛起迈出了历史性的步伐。从此,秦国可以与各诸侯国平起平坐,一争高下了。从襄公立国我们可以明白,懂得机遇,学会抓住机遇的人,才能真正成功。
二,穆公争霸
秦穆公
襄公立国后,秦国经过百余年的历程,并无大的成就。到秦穆公时,一直想攻占西戎之地,西戎的土地虽然被周平王封给了秦国,但土地的实际占有者却是西戎各族。秦穆公得知了西戎有个由余,才能出众。穆公于是开始挥锄挖墙脚,得到由余后,把由余看做贵宾,在由余的协助下,秦穆公打败了西戎各族,辟地千里。秦穆公还慧眼识百里奚,又因百里奚得到了一个重量级人才蹇叔,由于秦穆公礼贤下士,重视人才,秦国不仅辟地千里,而且称霸西戎,成为西部的霸主。
秦穆公还实行德政。秦穆公曾经在和晋国作战时,深陷晋军保围,命悬一线。突然在晋军外围,突入一群手持简易武器的“部队”,他们个个殊死作战,拼死护送秦穆公突出晋军的包围圈,使秦穆公得以脱险。原来这是一群自发组织并跟随秦穆公作战的“野人”(城外居民称“野人”)。他们曾经捕获了一匹良马,然后杀而食之,结果官府把这一批人全抓起来,准备处死。因为这匹良马是秦穆公的爱马,按律当斩,这批人有300多人。秦穆公得知后,不但没有处死他们,反而和他们说,吃了这烈性马的肉,必须要和酒才能不伤身体,他又吩咐属下去分好酒给这300多人,然后就全部释放了他们。所以,这些人对秦穆公非常崇拜,在得知晋军攻击秦穆公军队时,就奋不顾身的救秦穆公于为难之中。
我们从上面的事件中可以得知,个人,企业或者国家,只有懂得人才,重视人才,同时,要尊重各阶层的人,注重“仁德”,才会受人尊重,才能有所发展。
三,孝公强国
秦孝公(影视剧)
秦国又经过几百年的发展,到秦孝公时,光缆人才,任用商鞅变法,实现了富国强兵。
秦孝公时期,社会生产力大大提高。秦孝公看到秦国因为落后,不被中原各国所认同,又意识到要想被认同,要想入驻中原,必须强大自己,而强大的办法就是要实时的跟进时代的步伐,变法图强是秦国唯一的办法,已经刻不容缓。秦孝公任用商鞅后,比较完善,比较彻底的改变了秦国的弊端,增量了国力。为东出函谷关奠定了基础。
我们从中可知,跟紧时代的步伐,革新思想,认清“大势”,才能出人头地,立于时代的潮头。
四,始皇灭六国
秦始皇
秦王嬴政,可以说是个幸运儿,他的先祖们为他创造了很好的“就业”环境,但是,他并没有躺在祖辈们的成果里坐吃山空。他执政时,国力也空前强大,但是,山东六国依旧是人多将广,任何几国联手起来都可以灭了秦国,秦王嬴政一边要“搅局”,一边要灭国,想的他“脑壳疼”,无从下手呀。这时候,李斯贯彻了范雎的“远交近攻”,给他指明了方向,军事与外交两手抓。嬴政恍然大悟,于是,个个击破,顺利完成了统一大业。
由此可见,不管是“X几代”,都要靠自己努力,都要给自己定立一个奋斗目标,自由锁定目标,事业才能事半功倍。
五,总结
当今社会,只有那些重视自己,重视人才,重视社会各阶层的关系的人,懂得发现机遇,把握机遇,又不失努力的人,同时,又树立人生的奋斗目标,坚持不懈的人,才能笑傲江湖,成就梦想。
秦国最早不是诸侯国,是给周天子养马的。后来在平王东迁的过程中立有大功才封了诸侯,还是个小诸侯。秦国历史上真正改变历史走向的有秦穆公、秦孝公两位君王,在早期和义渠、犬戎PK的过程中逐步形成了老秦人的坚韧和强大的战力。而且在战国后期,山东六国或多或少出过昏君或者佞臣,秦国很特别,从始皇帝往前面数六位君王没一个昏君,所以说奋六世之余烈不是盖的。
题主问的是战国时秦国逐步走向胜利的历史事件和故事,另外几位答主干嘛要扯到商代?
进入战国后的秦国,大的方面如商鞅变法,连横,远交近攻这些战略就不说了。简单说几个能想到的历史事件吧。
商鞅变法时的徙木立信这个小典故,如果没有这种树立政府公信力的事件,商鞅变法贸然开展,可能不会那么顺利。百姓不信秦国,不信变法,那么变法的政令制度下发就无法执行,变法自然也很难成功。
同样的,商鞅变法时因为械斗而斩杀的械斗百姓,以及秦国公室赢虔被处罚等都是树立政府威信。
《商君列传》记载:
令行於民期年,秦民之国都言初令之不便者以千数。於是太子犯法。卫鞅曰:“法之不行,自上犯之。”将法太子。太子,君嗣也,不可施刑,刑其傅公子虔,黥其师公孙贾。明日,秦人皆趋令。行之十年,秦民大说,道不拾遗,山无盗贼,家给人足。民勇於公战,怯於私斗,乡邑大治。秦民初言令不便者有来言令便者,卫鞅曰“此皆乱化之民也”,尽迁之於边城。其後民莫敢议令。
这些历史事件在整个战国历史中并不是什么大事件,但是却是商鞅变法树立政府公信力的重要事件。王子犯法,与庶民同罪。这里真正体现了。
赢驷车裂商鞅这件事也不算小吧,不过对于整个战国和秦国历史来说并不是大的历史事件。
杀商鞅以稳定当时秦国政局,然后待局势可以控制住了,继续施行商君之法。这样就避免了商鞅变法的失败。
这里要提一下秦孝公多活了几年也是很重要的事情。因为秦孝公活的时间够商鞅变法去施行,在背后支持商鞅,避免商鞅被老世族生吞活剥。
对比一下吴起变法,吴起就没那么幸运了,楚悼王死的早,楚悼王一死,吴起就被乱箭射死,然后车裂。
当然秦孝公一死,商鞅也就活到头了。但是由于秦孝公多活了些时候,商鞅虽死,商君之法还在。这也是秦国能站起来的关键。
司马错与张仪对于是否征巴蜀的建议,虽然张仪的建议可能也不错,但是最终采用了司马错的建议。将巴蜀之地纳入版图,为秦国增添沃土,为日后秦赵长平之战提供了坚实的后勤基础。
秦武王举鼎早逝也是很重要的,秦武王是属于穷兵黩武,是尚武类型的。恐怕他多活几年,对于秦国来说不一定利大于益。而他为了比试气力,逞能去举鼎,结果死了。而秦昭襄王赢稷才有机会继位,而秦昭襄王以及秦宣太后,魏冉等都是非常有能力的,贡献也很大的一群人物。
另外长平之战后,秦国没有继续攻打邯郸,而那时候秦始皇不久刚好就在邯郸出生。如果那时攻破了赵国都城,可能就没有后来的秦始皇了。
另外魏国没用商鞅,没用张仪,这也是秦国能有机会实行一系列国策战略的关键。任何年代,人才都是最宝贵的。
打了不少字了,其它的由其他答主补充了吧。
好了,本文到此结束,如果可以帮助到大家,还望关注本站哦!了解更多关于《战国之证手游攻略——掌握胜利的关键》的信息可以在站内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