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以天下为沉浊,不可与庄语,以卮言为曼衍,以重言为真,以寓言为广。这句话是什么意思?
- “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是什么意思?
- 以德治天下,天下安,以理治天下,天下乱,以法治天下,天下平。出自哪?
- 以化成天下的理解?
- 以靖天下什么意思?
以天下为沉浊,不可与庄语,以卮言为曼衍,以重言为真,以寓言为广。这句话是什么意思?
出自《庄子 天下》篇:以天下为沈浊,不可与庄语,以卮言为曼衍,以重言为真,以寓言为广译文天下人都沉迷不悟,没办法跟他们正经庄重严肃地说话,所以用自然随意之言来推说,引用前代哲人的话来加强真实性,用寓言来广泛地陈说道理。
“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是什么意思?
“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的意思是:观察天道运行规律,以认知时节的变化。注重人事伦理道德,用教化推广于天下。
这句话出自周文王·姬昌所著的《周易》。
《周易》即《易经》,《三易》之一(另有观点:认为易经即三易,而非周易),是传统经典之一,相传系周文王姬昌所作,内容包括《经》和《传》两个部分 。
《经》主要是六十四卦和三百八十四爻,卦和爻各有说明(卦辞、爻辞),作为占卜之用。《周易》没有提出阴阳与太极等概念,讲阴阳与太极的是被道家与阴阳家所影响的《易传》。《传》包含解释卦辞和爻辞的七种文辞共十篇,统称《十翼》》,相传为孔子所撰。
此句出自《周易》,意思是,仔细观察掌握天道的变化运行规律,可以知晓时节的变化。观察注重并总结人事伦理道德,可以教育天下百姓。句中的天文涵盖了今天的天文学气象学等多个学科,在古代上知天文下知地理融为一体,从而推导出农历书,对指导和发展农业意义重大。
“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的意思是: 通过观察天地运行的规律,以认知时节的变化;通过注重伦理道德,使人们的行为合乎文明礼仪。 “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出自《周易》。 《周易》即《易经》,《三易》之一,是传统经典之一,相传系周文王姬昌所作,内容包括《经》和《传》两个部分 。 《经》主要是六十四卦和三百八十四爻,卦和爻各有说明(卦辞、爻辞),作为占卜之用。《周易》没有提出阴阳与太极等概念,讲阴阳与太极的是被道家与阴阳家所影响的《易传》。《传》包含解释卦辞和爻辞的七种文辞共十篇,统称《十翼》》,相传为孔子所撰。
以德治天下,天下安,以理治天下,天下乱,以法治天下,天下平。出自哪?
有关“理治、法治”论述出自史记,后形成俗语“理治君子,法治小人,鞭杆治驴”,意思是“君子讲道理(思想根源是孔子),小人用制度约束”,说“以德治天下,天下安,以理治天下,天下乱,以法治天下,天下平”才是正道,理治并不可取。“理治君子法治百姓”的意思是“君子给他讲道理,百姓用制度约束”。
以化成天下的理解?
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出之《周易·彖传》) 注释 :天文:天的文采,诸如日月星辰、阴阳变化等。②人文:人类的文采,如文章、礼仪等。
译文: 观察天的文采,就会发现四时的变化规律;观察人类的文采,可以推行教化促成天下昌明。
感悟 :文饰之道虽然只是对事物外表的装饰和美化,但却具有理论建设和文化宣传的作用,是昌显文明、转移风化的重要的辅助手段。
以靖天下什么意思?
以靖天下是源自中国古代文化的一个成语,它的本义是指通过武力或者外交手段,使天下安定。
而现在这个成语除了保留原义外,还被用来指某个人或某个组织通过自己的努力,遏止了某种不稳定的趋势或者危机。
比如,我们常用的"以和平的方式靖天下"就是指通过和平手段来达到天下安定的目的。
“以靖天下”是指以武力、以战争来维护国家安全和稳定。这个词语最早出现在中国东汉时期三国时期的蜀汉政治家诸葛亮的《诫子书》中,他在书中告诫自己的儿子,要学习武艺,以便能够保家卫国,以靖天下。
后来,这个词语被广泛应用于中国历史上的许多时期,意味着要用武力来维护国家的安全和稳定。
OK,本文到此结束,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了解更多关于以打天下的信息可以在站内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