形容智者的诗词?
以下是符合要求的诗词:
·巧者为我拙,智者为我愚 —— 唐·柳宗元《读书》
·智者见于未萌 —— 先秦·佚名《商子引语》
·智者君抛我,愚者我抛君 —— 唐·寒山《诗三百三首》
·愚者皆赞叹,智者抚掌笑 —— 唐·寒山《诗三百三首》
·冀与智者论 —— 南北朝·谢灵运《石门新营所住四面高山回溪石濑茂林修竹诗》
上述只是我提供的一个简略列表,符合的诗词可能还有很多。
诗词文章,吟诗答对,据传讲究格律严谨,引经据典,是必须之遵守,还是仁者智者之论?
一、“一花独放不是春,百花齐放才是春。”格律诗只是诗歌中的一种形式,虽为诗歌添彩,但不必以偏盖全。古体诗中佳作举不胜举,完全不逊于近体诗,“言之有物”为诗歌之基本,“以意取胜”为佳作之追求,反之,即便是严格遵守格律,却让读者“不知所云”,实在是舍本逐末。
二、在“得意”的前题下,能按格律来当然更好,毕竟格律的音律美、节奏美是公认的。
三、自有格律诗以来,写诗的大家如李白、杜甫、白居易等从来就没有把格律诗和其它形式的诗对立起来,而是兼顾兼通的,其中的佳作也为世人所熟悉、称赞。
四、不客气地讲,逢诗只讲格律,排斥其它形式的诗歌的,其才虽不好断言,但其至少缺少容物之雅量,有人说其“顽固迂腐”也并不为过。
讲究格律严瑾,引经据典,这要看是古是今,崇尚古典的.必须遵守。如果是近现代,那你得跟上时代,特别是现代诗词,诗词越疯越超前,就越受到追捧。就像那些唱歌的把歌唱当成念词一样,只要能哄托气氛就算成功。所以诗词在当代己经沦落为一些有无文化的疯子借用的道具!
问题:诗词文章,吟诗答对,据传讲究格律严谨,引经据典,是必须之遵守,还是仁者智者之论?
前言
题主其实提了两个问题:1、讲究格律严谨必须遵守吗?2、必须引经据典吗?老街分开说一下,未必正确,还请大家指正。
一、 格律严谨 必须遵守吗?
我们所说的诗词是指旧体诗词
1、词
首先词必须依照词谱填词,因此必须严格遵守词谱的格律要求。我们看看词谱的内容就知道,填词可不是把字数搞对这么简单。
从词谱中可以看到,字数、字的平仄、哪里押韵、押平声韵还是押仄声韵等,词谱都有严格的要求。所以说填词一定要格律严谨。
2、诗
诗有两种:近体诗和古体诗。
近体诗就是格律诗,平仄、押韵、对仗、黏连一处不得有误,即使是变格 和拗体,也有严格的规定。所以近体诗一定要格律严谨。
古体诗不讲究格律,押韵也可以押仄声韵,但是古体诗也有一些要求,例如押韵的规则、换韵的规则等。详细内容可以看看《老街诗词闲话08-古体诗可以不讲平仄只押韵吗?》。
二、必须引经据典吗?
1、用典
作诗不必一定用典,例如李白的这首静夜思就平白如话:
-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引用经典是作诗的一种手法,因为诗词都是精简的文体,用典可以丰富诗歌的内容。
2、用词用字
还有一种情况要注意,就是诗词中的用字和用词,古人都很讲究,传说刘禹锡作诗不用五经中没有的字。宋《邵氏闻见后录》记载:
刘梦得作诗欲用糕字,以五经中无之,辍不复为。宋子京以为不然。故子京《九日食糕有咏》云:刘郎不敢题糕字,虚负诗中一世豪。’
这件事是真是假不得而知,不过红杏尚书宋祁还把这件事写进了自己的诗里可见不是空穴来风。“题糕”后来竟然成了典故,在后人的诗句中屡次被提到。
我们作诗时也要注意,如果希望自己的作品有古意,就不要用古人没有用过的词语。例如干部、警察、革命等现在语慎重使用。
结语
简单说,进什么庙拜什么佛。诗词文章有各种体式,如果作近体诗自然要按照格律来,如果作词当然要依照词谱,学人作赋就要按照文赋的规矩来。
如果作新诗,当然按照新诗的形式写。写小说就不能学古人之乎者也,否则读者看不懂就没有市场了。
@老街味道
看到这题目,虽是门外汉,忍不住也要说两句,毕竟上学时也念过几句。
1.作为国学经典,首要保留最基本的韵味,诗词歌赋,毕竟是国学,传承了千年之久,虽然文字表现形式在不断变化,但优秀诗词的格调变化不大,就是现在,还是觉得古诗词有味道!
2.要有变化,白话文时代了,格律要求太严格,那是学问,不利于广泛传播,也就是说:你老戴着眼镜看别人,人家也看不清你啊!好文章一定是:辞简义赅,朗朗上口,易记忆,易传承!
3.要有境界,诗词歌赋就是现在的作文,要言之有物,由心而发,故事有了,意境有了就是好文章。
4.继承和发扬,能够传承千年之久的东西,都是经典!诗词歌赋亦是如此,有经典的东西我们当然要继承,不然外国人都笑你!只有在学习经典的基础上不断创新,才能前有古人,后有来者!主席都说了: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
看主席的《卜算子·咏梅》也许会有所悟!
读陆游咏梅词,反其意而用之
风雨送春归,飞雪迎春到。
已是悬崖百丈冰,犹有花枝俏。
俏也不争春,只把春来报。
待到山花烂漫时,她在丛中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