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你是宋朝的将领,会如何对付蒙古骑兵?
先让我们看看古人是怎么对付匈奴入侵的?
1 李牧大破匈奴之战,李牧战国四将之一,素有李牧死,赵国亡的说法,他前半生的主要战绩,一战定匈奴,从此匈奴不敢挥兵南下,他开始时诱敌深入,让匈奴认为他很懦弱,不敢与之交兵,暗地里准备了精选的战车一千三百辆,精选的战马一万三千匹,敢于冲锋陷阵的勇士五万人,善射的士兵十万人,全部组织起来训练作战,一次又一次的故意丢失粮草,故意一次又一次的往后退守,诱敌深入,然后利用山谷地带,两翼伏击,万箭齐发,背后包抄,战车尽出,匈奴打乱,死伤无数,李牧在,匈奴逃。
2 秦将蒙恬因其善守匈奴而闻名历史,他的做法是,不和你打,我只防御你就行了,匈奴是杀不完的,他们是游牧生活,对老天爷的依赖更大,天公不作美,长时间干旱,长时间低温,都会影响他们的食物来源,他们又不能像我们中原各国一样,宏观调控,只能侵虐中原各国,为了节约人力物力财力,所以蒙恬不打,做了一件一劳永逸的事,大面积修筑长城西起临洮(今甘肃岷县)、东至辽东筑长城万余里,却匈奴七百于里,因为长城的阻挡作用,匈奴入侵困难了太多了,历朝历代都会修筑长城。
3.汉武帝时期,充分利用机动兵力对抗匈奴骑兵,派大将军卫青直击匈奴首都龙城,擒贼先擒王,李广,公孙敖,公孙贺三路辅助,小胜一场。公元前127年的河朔之战,趁匈奴主力进攻汉上谷、渔阳等地,卫青率3万精骑出云中,卫青采用大迂回战术,出其不意的出现在河朔匈奴守军背后,一举击败匈奴的楼烦王和白羊王,匈奴军大败,汉军趁势收复河朔地区,此役匈奴失去了广袤的肥沃河朔草原,丧失了进攻中原王朝的前方基地,一战定乾坤。
4.明朝名将常遇春,他打匈奴讲究一个字,快,一人两马,半月干粮,千里奔袭,在你还没有反应过来的时候,你已经被包围,完蛋了。
再看看宋朝,唉,千军易得一将难求啊,好不容易出了个岳飞,十七条皇令都叫不回来,留他何用,莫须有的罪名干掉了,宋朝的皇帝发展经济还行,让他管理武官,实在是怕功高盖主。步兵宋朝皇帝都害怕将士谋反(有历史原因,宋太祖陈桥兵变,身为将军自己黄袍加身),何况筹建骑兵,此路不通,如果硬要说宋朝怎么打赢匈奴,参考以上历史人物吧!等待天时地利人和。
宋朝之所以无法有效应对辽、金乃至后来的蒙古骑兵,是有两大原因的:1,宋代中原王朝己丟掉了北方产马地,导致宋军缺乏战马(邻国当然也会控制这种战略资源的对宋出囗),无法组建大批骑兵与敌手对抗!2,身体素质问题。塞北游牧民族处于苦寒之地,以牧为生。在生活上以肉食为主,因此更加孔武有力、耐战。而中原人以粮食为主食,因此在战斗耐力上弱于对手。要靠相当强的战斗素质和意志,才能弥补这一天然不足之处!不过既然南宋能同蒙古军队对抗几十年,当然是有了一整套行之有效的战略、战术了!假如我们处在宋蒙对抗的时代,且宋军多步军,蒙军多骑兵。该如何应敌呢?那当然要发挥自己的长处去打击敌人的弱处了!1,避免与敌骑在平原地带列阵对抗!而要利用地理环境来迟滞敌人,并诱惑敌人分兵。集中我们的力量歼灭其中一部,然后再打击另一部。2,利用远程杀伤力武器:抛石器、火铳火炮火箭之类对敌人的骑兵予以远程杀伤。并且多造″盾车″一类的集防御和阻挡敌人战马一体的战车。3,战术上,釆取"守险不守城″的方法,对那些注定无法防守的城池在″清空人口,转移物资″之后果断放弃。使敌人无法就地补给!对战略要地和要点,则坚决固守!坚壁清野,深沟高垒,消耗敌人。4,蒙古军是进攻者,利在速战!宋军是防守者,利在拖延。待拖到蒙古骑兵己被诱敌深入,又无法速胜的情况下,必然会军心动摇!再趁势反击…上述只是空想而己。蒙古与宋朝的战争早己成为了历史,后人再去空想也没法改变历史了!
蒙古骑兵的战斗力其实被夸大了,只从作战上说的话,还是可以对付蒙古骑兵的。
我们都知道,蒙古骑兵的最大优势就是机动性,尤其是配备射程很远的复合弓之后,在冷兵器时代的野战中,几乎是无敌的。
我们在蒙古骑兵横扫欧洲的绝大多数战例中,都能看到轻骑兵的最主要战法:机动作战。
因为欧洲遍地城堡,为了应对攻城时的弓箭手,欧洲的重骑兵发展很迅猛。蒙古轻骑兵遇到欧洲重骑兵的时候,往往都是引诱对方长途奔袭,累垮重骑兵,然后再包围歼灭。
面对欧洲步兵方阵的时候,蒙古骑兵的作战方式更出其不意了。传统的冷兵器作战,双方往往会选择好主战场,然后排兵布阵,大兵团决战。甚至直到火枪时代来临,欧美依然大量采用“排队枪毙”的战法。
这一点充分被蒙古轻骑兵利用,他们往往在刚刚发现敌人的位置时,就派出轻骑兵进行冲击。一批又一批的冲击,会让来不及组织步兵方阵的对手瞬间大乱。
如果遇到已经组成步兵方阵的对手,蒙古骑兵也会主动冲击,但是他们会佯装溃败,吸引对方放弃防守阵型,冲锋追击。这时候蒙古骑兵会在自己的阵营中迅速换马,然后发起反冲锋。
总之,在传统的野战战场上,蒙古骑兵的机动性配合良好的战术,确实难以对付。
不过,当他们遇到坚固的城堡城池时,骑兵就尴尬了。
巨大的城墙配合远程弓弩,往往会打的骑兵不敢接近,尤其是床子弩这种变态武器的出现,更是让骑兵不敢轻易接近。比如汉代李陵用五千步兵对阵匈奴八万骑兵,在弓矢用尽之前,一直是占优势的。
澶渊之战的时候,床子弩远距离狙杀辽国大将萧达凛,立了奇功。
也就是说,一旦有城墙和弓箭克制住骑兵的机动性,是不会怕蒙古人的。
当然,就算是野战,只要能降低轻骑兵的机动优势,一样能战胜。比如发展射速高射程远的弩箭部队,强化纪律严明的步兵方阵。只要别看着人家撤退,就屁颠屁颠的跑出去追赶,是不会败的这么惨的。
所以,对付蒙古骑兵,以建立稳固的防守阵地,迫使对方近距离战斗为最佳战法。轻骑兵的防御能力很弱,一旦遇到稳固的防守,挨近了就会被弓箭压制,失去了战斗力。
不过,战争从来都不是这么简单的,除了战场形态,粮草补给、兵种配置、以及统治者的战斗意志、内政能力……都很重要。
现代的机械化步兵面世以前,骑兵一直都是最具威力的兵种之一,成吉思汗就曾经率领着他的骑兵们驰骋整个欧亚大陆,所向披靡。
但骑兵并不是不可战胜的,古代的军事家们也一直在研究打击骑兵的方法,诸葛亮就是其中的佼佼者。如果我们穿越到宋朝成为将领,就可以借鉴他的方法来对付那些蒙古骑兵。
首先是用扎马钉,它有四个尖,不管你怎么扔到地上,总有一个尖朝上。打仗时就洒在骑兵即将冲锋的地面上,扎烂对方骑兵的马蹄,使他们失去战斗力。
第二招是大车,军队配备上木车,当敌人的骑兵冲过来时,就挡在道路上,阻止他们攻击。
第三招和第二招是共同使用的,诸葛亮发明了威力巨大的连弩,它可以一击十发,当敌方骑兵被大车阻挡时就趁机对他们射击,可以大面积杀伤敌人。
其实,还有一种方法,最简单也最有效,就是以骑兵对抗骑兵,明初的骑兵专家徐达和常遇春就率领着自己的骑兵,把蒙古人赶进了大漠。
我认为宋军接连败于蒙元之手,最致命的原因是因为大部分宋人已经失去了血性。应该先行宣传精忠报国的重要性。至于具体的战略如下
1.当时的宋军的生产技艺远远多于蒙古人,(1)可以准备移动型的防马架,若是骑兵第一次的冲击没有取得很大的效果,很容易被步兵围而歼之。
(2)当时的宋人并没有火药制成的杀伤性武器,但是可以提升烟花爆竹的威力和距离,在战场上燃放,有大概率会让马受惊,若是马阵乱了,自然不足为虑,而且有可能会产生混乱中互相践踏的效果。
2.应该提升宋军军人的身体素质和军人意识,身体素质做不到1v1能打赢,争取2v1能够打赢也是好的。军人意识是极其重要的,宋军积弱的主要原因就是军人打着打着就开始溃逃了,才会出现几万人马吊打几十万人马的耻辱。而且应该有严格的督战措施,乱世当用重典。
3.政通人和
皇帝要和群臣有共同的目标,而不是一味让皇帝个人的意识管制着整个国家的大局。忠诚是对国家的忠诚,而不是对于皇帝一个人的忠诚。
宋朝是历代步兵最强的朝代,一则失去河套平原和幽云十六州等适合牧马的地方后发展不起骑兵,二则游牧民族的装备在升级,比如蒙古的牛角弓和西夏的冷锻甲把攻防都提升了无数档次。以步兵为主的大宋只好不断去强化步兵装备和战术。步兵除了用拒马栅来拉开和骑兵的距离,武器方便主要是以下两个变化。
一,大量破甲武器在宋军出现,查看《中国历代兵器谱》,鹰嘴刀、骨朵锤等都在这个时期盛行。
二,弓弩的大量运用,这里指的不只是弓箭,主要是弩,宋朝更是出现了床弩这样的巨型弩箭。在钓鱼台射死蒙哥汗的就是床弩。床弩的强大冲击力及破坏力是大宋有力对抗骑兵的“核武器”。
刘备骑兵将领?
马超。
马超败给曹操后,马超引西凉铁骑归顺刘备,西凉铁骑虽强悍无比,但其统帅马超却有些自大,且在谋略上也不如曹操,败于曹操也是在所难免。
当然,刘备真正有实力入主西川、逼(说好听就是劝)降刘璋的一个重要因素就是得了马超的西凉骑兵军团。
马超(176年—222年),字孟起,扶风茂陵(今陕西兴平县)人。在汉末三国时期,马超原本是一方诸侯。但是,在被曹操击败后,马超也和吕布一样颠沛流离。公元214年,马超归降刘备,率领大军包围刘璋。在益州之地后,马超又上表尊封刘备为汉中王,迁左将军。蜀汉建立后,拜为骠骑将军、凉州牧,封为斄乡侯。在此基础上,马超成为蜀汉第一位骠骑将军。值得注意的是,因为蜀汉建立初期,没有人担任大将军这一官职。因此,马超实际上成为蜀汉初期官职最高的武将,而张飞担任的车骑将军,则仅次于马超的骠骑将军。章武二年(222年),骠骑将军马超病逝,终年四十七岁。景耀三年(260年),谥号威侯。
身为走向没落的骑兵统帅,布琼尼为何能跻身苏联五元帅之一?
首先,苏联一开始在俄国废墟上成立,开始比较穷,和后来白俄战斗中就只有马🐴(地广人希)所以开始就骑兵和步兵,布骑兵玩的好,还有当时高层军事素养不高(无产阶级,农民)对其曾经玩过的骑兵看好,装甲兵等要带有色眼睛看,这就加大了布的机会😊就想到这么多
谢邀!苏联于1935年首次设立元帅军衔,第一批授予伏罗希洛夫、布柳赫尔、布琼尼、图哈切夫斯基、叶戈罗夫等五人“苏联元帅”军衔。其中,伏罗希洛夫是职业政委,布柳赫尔是步兵统帅,图哈切夫斯基是装甲兵代言人,叶戈罗夫是军队改革家。可以说,如果从专业前景的角度来衡量,以上四人的元帅一衔是当之无愧的,惟独布琼尼的当选有些出人意料。作为人类历史上的最后一位骑兵统帅,布琼尼的戎马生涯几乎全部都是在马背上度过的,甚至在二战结束后担任苏联农业部副部长时,他的主要职责也还是养马。按照现代人的眼光,如此过时的专业背景,如何能够跻身苏联开国五大元帅之列?
图示:布琼尼元帅画像
慕什塔戈认为,抛开特定历史条件和时代背景来具体评价某一历史人物,难免会落入“刻舟求剑”的怪圈。布琼尼之所以能荣膺元帅一衔,主要有以下三个原因:
一是选择了热门专业。在1935年的苏联军队中,骑兵专业可不像我们所想像的这般没落;相反,选择了骑兵就往往意味着进入了职务升迁的“快车道”。当时的苏军认为,骑兵是以机动作战见长的兵种,骑兵出身的指挥员更容易理解并接受机械化作战思想,因而比较适应当时的现代化战争需求,为此,苏军最早的机械化部队几乎都是在骑兵部队的基础上组建而成的。一些二战时期的苏军著名将领都有在骑兵部队的任职履历,比如铁木辛哥曾经担任过骑兵第1师师长,朱可夫担任过骑兵第4师师长。
图示:担任骑兵团长时的布琼尼
二是创造了骄人业绩。布琼尼是一位传奇式的人物,1903年加入哥萨克骑兵以后,长期转战南北,从远东到西欧都留下他的战斗足迹。他参加了1905年的日俄战争,一战时期他先后在波兰、德国、奥地利和高加索等地作战。由于在1919年对邓尼金的作战中屡立战功,布琼尼被擢升为苏联骑兵第1集团军军长,该集团军在苏联国内战争中被誉为“拳头”部队。国内战争结束后,布琼尼先后担任北高加索军区司令员、工农红军总司令助理、国防人民委员会委员等职。凭着上述业绩,布琼尼被授予元帅军衔可谓实至名归。
图示:骑兵军长布琼尼正在进行战前动员
三是良好的人际关系。在1919年察里津战役中,布琼尼指挥一个骑兵旅把敌人打得落花流水,展现了一名骑兵指挥员的杰出才干,获得联共派驻察里津地区最高领导斯大林的赏识,荣膺红旗勋章。国内战争时期,布琼尼的骑兵第1集团军在西南方面军的作战序列内,向邓尼金的部队不断发起总攻,期间与当时的西南军事委员会主席斯大林进一步结下了战斗友谊。在他担任骑兵第1集团军期间,与政委伏罗希洛夫配合默契,共同打造出一支“拳头”部队。以上人际关系方面的因素,也促成了布琼尼当选苏联元帅的外在因素。
OK,关于全面战争竞技场骑兵将领技能详解的内容到此结束了,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了解更多关于全面战争竞技场骑兵将领技能详解的信息可以在站内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