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舍的《茶馆》在戏剧结构上有什么独特之处?
在老舍的话剧中,《茶馆》的戏剧结构是独特的,称为“图卷戏”。用他自己的话说就是“我的写法多少有点新的尝试,没完全叫老套子捆住”.
①的确如此,整部作品没有一个完整的情节线索,没有贯穿始终的矛盾冲突,而是以写人物来带动情节的发展,这与中外传统的戏剧写法完全不同.每一个在茶馆中出现的人物都有自己的一个故事,这些故事共同构成了茶馆这样一个大时代的缩影.正如作者所云:“茶馆是三教九流会面之处,可以容纳各式人物.一个大茶馆,就是一个小社会.”
②老舍抓住这一典型环境,采用“卷轴画式的平面结构”,让各类人物先后登场,写他们的言行举止,写他们是怎样活着和怎样死去的,折射出当时社会形形色色的生活,进而表现出整个社会的动荡变迁.老舍作为一个戏剧家,他的尝试是成功的,他从容地驾驭了众多的人物,纷繁的情节,在动中取静,使得“茶馆”这个舞台有条不紊地运行.
三幕历史剧《茶馆》就犹如三组风俗画,反映了三个时代长达50年的风云变幻,成为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一个缩影。在这里,笔者就把《茶馆》第二幕与《雷雨》第二幕从人物多少及关系、情节、矛盾冲突、人物性格的塑造、语段意义分析等几个方面作一个简单的比较,以便窥一斑而知全貌。
(1)《茶馆》最大的特色是“人像展览式”的戏剧结构。(2)这种结构的特点在于,不以故事情节为结构线索,而以人物活动为结构要素。(3)“人像展览式”戏剧结构的好处是主次分明,拓宽了所表现的生活范围,便于在纷纭变换的时代大背景下凸现出鲜明的人物个性和他们的性格命运,成功地表现了重大主题。
《茶馆》不仅是老舍先生的巅峰之作,也是我国话剧的经典伟作。时隔50年,由央视电视剧制作中心改编拍摄的36集电视剧《茶馆》,在河北涿州影视基地开拍。茶馆深度解析和评价?
《茶馆》是老舍在1956年创作的话剧,影响十分广大。但是这篇文章虽然名为《茶馆》,却不仅仅是讲喝茶这件事。
故事讲述了茶馆老板王利发一心想让父亲的茶馆兴旺起来,为此他八方应酬,但严酷的现实却使他每每被嘲弄,最终被冷酷无情的社会吞没。经常出入茶馆的民族资本家秦仲义从雄心勃勃搞实业救国到破产,豪爽的八旗子弟常四爷在清朝灭亡以后走上了自食其力的道路。全剧以老北京一家大茶馆的兴衰变迁为背景,向人们展示了从清末到抗战胜利后的50年间,北京的社会风貌及各阶层人物的不同命运。
老舍先生通过裕泰大茶馆内三教九流各阶层人物的言谈举止表现出了整个国家社会的状态,大茶馆就是社会的一隅,茶馆里的人也代表了不同阶级人物的生活状况及思想活动,也反映出了时代的矛盾和阶级的矛盾,市井文化同样可以反映出深刻的哲学问题!
老舍的《茶馆》结局是怎样的?
老舍原著中最后的结局是: 小刘麻子与沈处长准备将王利发的茶馆“没收”,然后改造成一家俱乐部,实则是用来收集情报的,就在小刘麻子跑去向王利发说这个“好消息”时,发现王利发已经上吊死了。 在谢添1982年拍摄的电影版中的最终结局是: 落魄并且对今后生活毫无期盼的王利发、秦仲义、常四爷三人,在给自己洒完纸钱后,镜头画面定格于纷扬飘落的纸钱,然后全剧终。 个人比较喜欢电影版的结局。 最后想说一下“天堑通”的那个结尾,实际上这个结尾的版本现在已不多见,因为这个版本的结尾是为当时那个年代环境的需要后加的,老舍本身对于这个结尾并不满意,原因是这个结尾的出现,将整部戏的寓意就会盘改变了。

所以在老舍平反后,这个结尾基本上就被废弃了
老舍的《茶馆》结局是:抗日战争胜利,国民党特务和美国兵在北京横行。这时的裕泰茶馆更加破败,只有“莫谈国事”的纸条写得更多,字也写得更大。康妈妈正在商量去西山找康大力。
由小刘麻子介绍来当女招待的小丁宝,也走进茶馆与老掌柜攀谈。小刘麻子向小唐铁嘴炫耀着他那一套拐骗妇女的缺德计划,被国民党党部雇用的打手小二德子跑到茶馆来抓人。
庞四奶奶则来恐吓王利发,让他交出康顺子。包办满汉全席的有名厨师被迫到监狱去蒸窝窝头,出名的评书艺人一次挣不上三个杂合面饼子钱,常四爷的生活更加艰苦,秦仲义的工厂被抢走。
王利发的茶馆也将被人霸占。这时,常四爷、秦仲义相继来到茶馆,找阔别多年的老掌柜谈心。他们互诉不幸,含着眼泪为自己撒起了纸钱。这时,茶馆里的灯光渐渐暗下去了,而大街上的阳光却渐渐明亮起来。
如果你还想了解更多关于北京老舍茶馆怎么样的信息记得收藏关注本站,了解更多信息可以在站内搜索。